第六十七章 融资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峥嵘志第六十七章 融资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再到阳乐,景象已然变化不少。城外阡陌纵横,冬麦绿如碧毯,虽是冬日,亦有盎然生机。

    阳乐城中,百姓笑容洋溢。有人扬言长史悯农郎君回城,不少人听到便不管真假,走出院门,夹道欢迎。今日生活得于府君赵苞、长史张胤,做人不能忘本,当然要心怀感激。

    卞秉、赵节各自骑着张胤送的幼马走在张胤身边,心中骄傲:百姓们感谢的正是自己的老师、叔父。

    典韦生于贫寒之家,对于百姓们这种期望有贤明父母官的愿望最能理解,只有能够带给百姓们安定、富裕生活的人,才能得到这种待遇。典韦心中平生一种责任: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好郎君!

    蒲良脸色平静,不知想着什么事情。

    由于没有事前通知,祭雍、韩当、张晟、赵芳、徐隆等人也并没有出城迎接。几人正在府寺议事,得知张胤返回,赶紧迎出。

    张胤尚骑着青兽,祭雍、赵芳诸人已经恭敬行礼。张胤赶紧下马还礼,道:“辛苦诸君了!”

    卞秉也跳下马,要过来扶赵节。可谁知赵节年纪小,但是性子却倔,自己盘腿从幼马背上跳下,到赵芳跟前跪地行礼,口呼:“叔父!”

    赵芳见到赵节想起兄长已丧,险些掉下泪来,一把抱住赵节,抚摸其头,道:“节儿长高了!”

    赵节道:“叔父,我学会骑马了!看,我还有弓!”说完摘下背在身上的精致小弓,语带骄傲,颇感自豪。

    “哈哈,好好好!我家节儿最聪明!”赵芳笑着称赞。

    得了叔父夸奖,赵节喜笑颜开,忍不住对着卞秉挤眉弄眼。卞秉嘴角一撇,才不去理他。

    众人看着少年情趣,都感好笑。

    张晟见阿兄身边多了个魁梧大汉,便过来行礼,问道:“吾是张晟,汝是?”

    典韦抱拳行礼,高声道:“某是陈留己吾人,典韦典令明。”

    张晟笑道:“好汉子!”

    张胤捶了张晟一下,道:“大家互相认识一下,此是河东蒲良蒲子淳。”然后又向蒲良一一介绍祭雍、韩当、张晟、赵芳、徐隆等人。蒲良虽然经常自嘲是铁匠,但是却出身大家族,通文武,因此见礼时落落大方,气质出众。

    张胤道:“程普在柳城,军中尚有严纲、单经、王门、范方、田楷诸位兄弟,很快子淳就会见到。”

    左师姊妹和卞柔也下了车,静静站在一边。

    众人交谈几句,便进入府寺。左师姊妹先前来过,引着卞柔、赵节、卞秉到后院去了。

    这时,祭雍才问起张胤此行顺利与否。张胤简单将路上见闻说了说。

    将近日落,祭雍道:“今日天晚,不若先饮些酒水,让子承早些休息。明日我等再议郡事如何?”

    在座众人点头称是。

    当晚,辽西郡守府中官吏数十人共宴为张胤洗尘。田楷、王门、范方也从军营中赶来,只有严纲和单经因为出外巡逻关塞而不能至。

    隔日清晨,程普得到消息从柳城屯田区赶回。张胤召集祭雍、韩当、张晟、赵芳、田楷、徐隆、李权诸人,及其他各曹掾议事。尾敦、敖山、典韦、张飞率人守在门外,蒲良则坐在大厅角落,旁听议事。

    张胤先听了众人这段时间的工作汇报。三个月来,辽西平稳发展,百姓已经得到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好处,人心凝聚。当然,祭雍、程普、徐隆等人也直言缺人、缺粮、缺钱。

    缺人,辽西人口实在太少,虽然有大片土地,却无人耕种;缺粮,辽西屡受劫掠,积养不足,加之屯田方始,百姓生活艰难;缺钱,辽西赋税不足,向来要依靠青、冀两州接济,如今百废待兴,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张胤听完,久久沉思不语。这种情况他已经有所预料,但是人、钱、粮都不是能轻易搞来的,必须得有些实际的办法。

    半晌之后,他终于说话了:“我有几个想法,说来请诸君参谋。归纳起来,无非八个字,屯田、经商、开矿、出海。”

    祭雍、程普、韩当、赵芳、徐隆、李权诸人各有所思,都在琢磨这八个字所指。

    “屯田之事,吾等已经在做,今夏当有收获。现今柳城有屯田兵五千人,每人垦田二十大亩;有鲜卑战俘四千,每人垦田四十大亩。新垦之田,产粮不丰,如果按每亩产麦两石①计算,当有五十余万石。加上数百户流民之民屯,今夏或可收粮超过六十万石,足见屯田之利,只是规模不够。六十万石麦加工成面粉至少还要去掉一成五的糟粕,若每人每天按两斤粮计算,只够五六万人一年所食,若是用来养兵,加上战马,还要再打个对折。吾以为除柳城外,当在令支、肥如、海阳、临渝四县择地屯田。”张胤说完,祭雍便问道:“屯田虽好,可是耕田之民从何而来?”

    张胤道:“人之事,一会儿再说。”祭雍知张胤已有打算,便不再赘言。

    “若要扩大屯田规模,则屯田之政当作细化。军、俘屯田所产之粮全部入归府库,百姓屯田所产之粮,官、民各占其半,种子、农具、耕牛、驴骡等由府库提供。屯田之兵,垦种超过二十大亩者,择地赐永业田两亩,之后每多垦种两亩则其中一亩归其自有,以资激励。永业田行旧制三十税一,可买卖、租赁,其处置皆归其主。屯田之民,亦照此规。若垦种不足,则罚。至于鲜卑俘虏……垦种三年超过百五十大亩,又肯说汉话、着汉服、行汉礼、尊汉令者,还其自由之身。”

    祭雍、程普、徐隆皆道:“长史此法可行。”

    时下民众勤勉,五口之家,夫妇二人耕田,亦有不少家庭能耕种数十甚至上百大亩土地。若按张胤所说之法,无论是屯田兵还是百姓都能有巨大好处。可以想见,此政一出,军民皆会燃起巨大的屯田热情。

    “至于经商……我知道你们当中,亦有厌恶商贾之事者。但是吾以为,商贾之事最能富民。民,以种田而得温饱,以经商而致富裕。此所谓,田养民,商富民。我辽西土地贫瘠、气候多寒,大兴商事正是一条出路。”稍作停顿,让大家消化一下,张胤又道:“吾意当鼓励百姓行商事,府寺亦可从中收取赋税。只是这赋税应当低些才好,让百姓休养生息。”

    经商之事,先前张胤与众人已经有过商议,甚至将与胡人互市之事提上议程。因此,在座之人中虽然有人厌恶商贾,但是却并没有人出言反对。只徐隆问道:“若百姓皆行商事,那谁来种地?”

    张胤道:“只需郡府政令引导之,农商比例适当,自然不用担心此事。何况,我所谓推行商事是为了增加赋税。推行经商,也要兴杂学。我有一法,诸君看是否可行?”

    “我打算建一堂,名曰正业,主研发商品,带动辽西商业。正业堂将商品授予商贾贸易,从中分成取利,郡守府从中征税,百姓购买所需之物,可谓一举数得。”张胤尽量将涉及后世经营学问的事说得简单易懂,但是祭雍、程普、徐隆、赵芳等人互相看了看对方,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一丝疑惑。

    张胤站起身道:“来人!”

    尾敦闪身而入,张胤吩咐道:“将东西拿上来。”

    尾敦和敖山将几样东西放到大堂之中,转身出去。

    张胤指着第一件青铜煤炉道:“我管这件东西叫青铜炭炉,不过不烧炭,而是烧石炭。我辽西盛产石炭,一会儿我再跟大家细说。这青铜炭炉,可是冬日我幽州民众取暖的宝物。此炉已经生了火,一会儿诸君就会感觉到暖和多了。不过这炭炉烧久了有炭毒,可致人死命,需用烟囱通风以消炭毒。”这青铜炭炉本是张胤所设计的铁煤炉的翻版,由于铁质造价高昂,他便让匠人揉以青铜铸制,功能相仿。

    张胤又指着第二件东西道:“这是一柄剪刀,是我改进过的,与普通剪刀相比要方便好用得多。”

    第三件东西是一摞厚厚的悯农纸。张胤道:“此纸意欲大量制造,结实耐用,应该能胜过佐伯纸,如今只有我黍谷山庄能制。若是卖给天下读书人,想必利润丰厚。”

    “此三物皆是吾闲时于黍谷山庄制造。诸如此类物品,若贩卖之亦能获利。府寺可从中亦取十一之税。诸君以为如何?”张胤问道。

    蒲良坐于角落,但是却眼光炯炯,他注意到了张胤所说的青铜炭炉和剪刀,物虽小,却有大用,若真如张胤所言,可是难得的好东西。

    徐隆道:“长史所言即是使正业堂研制此等物事?”

    张胤道:“不仅仅限于此。诸般杂学,皆可入正业堂研究。我大汉重道而轻器,视百工为末业,方伎为下九流,吾不敢断言好或不好。只是可惜世间能工巧匠之技艺何止千万种,皆被斥之为‘奇技淫巧’。但是请诸君环视堂中之物,这大堂宽阔,在坐诸位皆可听清我所说之话,此在于筑屋人;这案几做得精美方正,在于木匠;就连大家手中的刻刀,是否锋利,也在于匠人技艺。诸君头上之冠、身上之衣、足下之履,哪一样不是出自匠人之手。若匠人做的不好,咱们就穿着不适、使用不便。方才吾等议论屯田事,需知所食之粮,皆产于农。垦种之术何其贱也。可是在百姓眼中,种田种得好也是技艺。诸君可知‘区田法’乎?此法成帝时已有之,用此法,可防旱保收,亩产十石。诸君即便知之,恐亦不知详细矣。此法可用于何样田地?需要如何播种?诸如此类亦是绝学。诸君或又以为,此法若能推而广之,岂不是能大幅增产?其实不然,此法费力费工,非技艺高超者不能为也,因此难以推广。足见杂学亦非小道。冶炼、农政、水利、医药诸般杂学,亦关乎民生社稷。吾以为,杂学对于治家、治世皆有大益,惜不显达。吾添为长史,志愿富民强国,杂学匠术不显,空谈富强也。”

    祭雍、程普、徐隆、赵芳、李权诸人皱眉深思,皆有所悟。

    有些话,张胤憋在心中已经好久,因此说来滔滔不绝:“吾建正业堂意在弘扬杂学,鼓励商事,富民强国。诸般杂学亦是正业。待我辽西强盛,定能吸引鸿儒宿德而至。到时再立弘儒之堂,宣扬经学。儒学为主,杂学为辅,盖是正道。”

    大堂之中十余人,皆是辽西肱骨之臣,都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论调。有人欲要反驳,却不知该如何说起。

    张胤目视祭雍、程普、赵芳、徐隆,见几人皆微微点头,断然道:“此事就此定下。辽西推商事,兴杂学。我自安排人建立正业堂,选商贾将石炭炉、悯农纸等物授其交易,所得之利平分。郡府亦能有充足赋税。”

    众人见张胤既然已经决定,也就不再言语。

    其实张胤还想着到合适的时候,将商贾头上的算赋也降一降,让商贾和普通百姓的算赋一样。当今商贾地位低贱,朝廷收取算赋时商贾和奴婢加倍。要推行商事,提高商贾的社会地位自然是必要的,只是现在时机还不太合适。

    张胤环视众人,缓缓道:“开矿之事,吾早有此意。如今辽西渐渐安定,可以实施矣。”张胤看向蒲良,道:“子淳!”

    蒲良起身打横行礼,张胤道:“我来为大家介绍,他是蒲良,字子淳。”在座的人多数已知蒲良,当然也有初次见到的,大家都不知张胤是何心思。

    张胤道:“子淳通经文,擅冶铁。此次,吾从渔阳来,中途深入令支、海阳山中探查矿产,已经选定一处开矿之所。令支产铁,海阳多石炭,有这两样,可大开冶铁之事。”

    程普道:“自和帝始,罢盐铁之禁,使民冶炼,入税郡县。如今渔阳、辽西、辽东诸郡县百姓聚众入山采铁者颇众,长史若想开通盐铁,首先当治理民之私采。”

    张胤道:“此议大善。郡内盐、铁、石炭,全部收归官有。百姓采铁,可引导管理,设专署之官,收税管民,发官函,禁私采,稍后我们议些条框出来。子淳大才,吾以为可担此任。”

    祭雍、程普、徐隆分为五官掾、功曹和主簿,三人虽然还不太清楚蒲良其人才干,但是却相信张胤的眼光,因此并未反对。何况此等事,费力却不知能否讨好,有人承担也是好的。

    程普道:“此专属之官,以何名之,该归入何曹?”

    张胤沉吟半晌,道:“就叫盐铁掾如何?”盐铁掾之名以前没有,算是临时设立。

    程普点头称是。

    张胤道:“既如此,任蒲良为盐铁掾。”

    蒲良也不推辞,行礼称诺。

    “最后一件事,出海。我辽西靠山面海,自然要一手向山要铁要粮,一手向海要鱼要钱。吾已经从会稽请造船航海之人北来,待其到时,请其主持扩建碣石港,造船出海,一为捕鱼,一为通商。”

    此时,海洋贸易之事才刚刚萌芽,在座之人虽然多是饱学之士,但是对此却并无多少了解。赵芳、韩当等人以为此事可有可无。祭雍、徐隆则认为百姓捕鱼自古有之,何需官家管理?跨海通商之事更是虚无缥缈。自辽西跨海可到辽东、三韩,甚至东莱,虽然省时却风险极大。船行海上,遇浪翻覆,极为常见,似乎得不偿失。祭雍和徐隆等人绝不会想到张胤要造的船是多么的巨大,自然也就不能理解其中的获利之处。

    徐隆道:“长史,造船出海之事,需花费几何?”

    张胤摇摇头,道:“具体不知,当是巨大之数。”

    徐隆道:“那钱从何来?”

    张胤道:“融资。”

    徐隆、程普、祭雍、李权等人互相看了看,都不知“融资”是什么意思。

    张胤微笑道:“再设四海堂,主海事、造船。筹建四海堂、正业堂之资,甚巨。府库空空,无能为力。因此可以融资聚之。吾愿出资两千万,在座之人亦可出资入股,无多有少,若集得五千万钱,当可成事。”

    此言一出,堂下众人议论纷纷。在后世,这既可叫做融资,亦可称为集资。众人虽然不少人家资豪富,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愿意上张胤这条不知驶向何处的船。不过张胤对此并不担心,五千万钱于他并非大数字,他一人亦可拿出。融资只不过是要拉辽西大族下水而已。他来时路上已经去信给严、单两家之主,劝说他们出资入股。他自信可以让两家各自出资五百万,在辽西,只要严、单两家跟他走,别的豪族就折腾不出大风浪。

    众人议论纷纷,张胤却转而说另外一事。张胤清了清嗓子,道:“人力不足,吾有两个解决办法。其一,吸引流民;其二,对外征战。”

    祭雍听了猛然抬头,道:“辽西地处偏僻,民不愿至。吸引流民,数量不会太大。至于,对外征战是何意思?”

    张胤道:“辽西胡人部族众多,人口不少,若能归化之,为我所用,当是善事。若不能,则可攻伐之。”

    祭雍道:“我大汉以仁孝治国,怎能无故攻略他族。”

    张胤皱眉道:“何谓无故?雅山忘了赵辽西故事吗?胡人残暴,犯我汉境,杀我百姓,抢我财物,淫我妻女,怎能说是无故?”说完此话,张胤目露精光,厉声道:“即便无故,又何如?”

    祭雍默然。

    ………………………………

    注①:《汉书·食货志》记载战国李悝言:“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即是说战国时期亩产一石半(小亩),换做大亩约为亩产三石。荀悦《前汉纪·文帝二年》载有晁错之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百亩产粟三百石,即亩产粟三石(大亩)。东汉末年人仲长统在《昌言·损益》中说:“今通肥硗之率,十稼穑之人,令亩收三斛,斛取一斗,未为甚多(大亩)。”可见东汉时大亩亩产三石粟,是汉代文献公认。麦与粟相比,汉代时亩产差不多。另外,此处石应该是容量单位,每石麦重约20公斤。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峥嵘志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峥嵘志》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峥嵘志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峥嵘志》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