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我所思兮在太山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峥嵘志第六十六章 我所思兮在太山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张胤觉得自己捡到了宝。蒲良称得上是绝世良匠,能铸剑、锻刀、制戟、造甲,而且无一不精。通过典韦之口,张胤还知道蒲良精擅武艺,通经书,知机关术,简直就是个全才。

    但凡制兵之人都会些武艺,这不难理解,只有懂武艺才能清楚刀剑矟戟的使用之法,才能造出合手的兵刃。但是蒲良通经文,就让人觉得有些怪异了。只能从蒲良出身河东蒲家,家学渊源来解释了。

    张胤自鲁国北上时,将许卓、田顺留了下来,目的是让两人继续搜寻能工巧匠。并且要求两人再往青州,到沿海地方聘请造船匠,明春陆续带往辽西。张胤迫切的希望能尽快造船出海。

    经过泰山郡时,张胤绕道奉高与张举见了一面。张举现今已是泰山郡丞,与张胤的辽西长史职位相近。

    张胤、张举两人因父辈的原因,也算是有些交情。张举年近而立,从三百石县长做起,累功迁升,确有一番本事。如今行事沉稳有度,气质英武。两人相见时互用幽州话寒暄问候,都倍感亲切。

    泰山郡民风彪悍,张举在此任职数载,性格也因此练得很是坚韧,让张胤大为欣赏。若非知道其最终会祭起反旗,引胡人杀戮汉人,张胤或许会与其倾心交往。

    在奉高耽搁了三日,其中一日,张胤带着卢纨、武脂虎、卞柔、卞秉、张飞、典韦、蒲良等人,并一干少年登上了五岳之首东岳泰山。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苍松巨石,云烟变幻,雄浑中兼有明丽,巍峨中透着神秀,加之人文之风笃厚,实能让人流连忘返。登顶后,齐鲁大地平原、丘陵尽在脚下,所谓“一览众山小”、“登泰山而小鲁”绝非妄言。

    卢纨、卞柔、武脂虎三人联袂登山,兴致很高,一路说笑不断。张飞、典韦、蒲良三人在张胤身后瞥见,蒲良问两人道:“郎君这三位夫人关系和睦,真让人羡慕。”

    张飞和典韦互相看了一眼,呵呵而笑,却不提醒蒲良搞错了关系。

    张胤也听到了蒲良之言,心中有些恍惚。

    下泰山后,众人心情皆好。张胤辞别张举,引众人起行,穿过济北国而进入平原国,拜访父亲的一位故人——王烈。

    王烈,字彦方,少年时即以品德高烈著称乡里,后来曾师从颍川四长之一的陈寔,与荀爽、李膺、韩融等有同学之谊,更与陈寔诸子陈纪、陈谌等交情莫逆。张胤的父亲张谟因李膺而与王烈相识、相交,两人互相敬服对方的秉性和为人,结为挚友。

    在大汉的士人圈中,王烈的名头丝毫不比荀爽、李膺、张俭等人弱。王烈人如其名,性子高傲,他曾被察举为孝廉,三府征辟,皆不就,就连平原王刘硕亲到王烈家中畴咨政令,也没遇到什么好脸色,由此可见一斑。不过王烈的清正为人和渊博学识仍然受人尊敬。平原国中青年才俊都愿到王烈门下学习,乡里百姓,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也愿请王烈排难解纷,断定是非。当年,张谟教导张胤时经常说王烈通识达道,秉业不回,以之为训子表率。

    张胤从小到大听过不少次王烈的名字,却还没见过其人,这次途经平原,自然而然地想去拜访一下。毕竟,父亲去世已久,与父亲相关的人和物在张胤心中都非同一般的重要。拜访王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满足张胤追寻父亲足迹的心愿。

    王烈数年前回到家乡隐居,筑庐讲学,传道授业,门下弟子学生常有数百人不止。

    王烈讲学的草庐在平原县城东南韩营村。韩营村因前汉淮阴侯韩信奔袭齐之历下军,夜渡平原津后在此扎营而得名。

    草庐门前有一条小溪,溪水结了冰,好似玉带蜿蜒。庐后有一小丘,其上林木繁茂,寒冬腊月亦能闻得鸟鸣雀啼。

    小溪无桥,踩着随意丢在其中的几方青石就可以渡过。许是走的人多了,青石被磨得光滑如镜,之上冰渣泥泞,颇为湿滑难走。张胤牵着卢纨的手小心走过,听到草庐中声音朗朗,有人正在讲诵经文。仔细听时,正是《尚书·君陈篇》:“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茲东郊,敬哉!昔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往慎乃司,茲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训,惟民其乂……”

    张胤近来忙于政事,久不读经书,今日在这草庐前听到熟悉的文字,那些追随恩师在缑氏山草堂中学习时的点点滴滴都涌上心头,倍感温馨。往事随风而去,只留下一缕回忆。张胤轻轻摇头,和卢纨、典韦、张飞一起到草庐前递上名刺。这一次,尾敦、敖山等人被张胤留在平原城中,没有跟来。

    “劳烦通禀,就说故人之子来拜访王师。”张胤对门下苍头道。

    那苍头打量了张胤一眼,只说:“郎君稍候!”转身自去禀报。

    说是草庐,倒也不只是三五间草房。土墙、木窗,茅草覆顶,前后两进。前院讲学,后院蜗居。此时,学生们正在前院厢房下听讲。张胤立于门前,听那朗朗之音解析经文,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着实精彩。讲解之后,学生们开始议论,那声音又开始逐一点评,每每切中要害,见解独到。

    张胤想着:“这应该就是王烈,果然不凡……”

    草门轻开,一人布袍缣巾迎出门来,笑着道:“哪个是思训家的小子?”

    张胤恭敬行礼,道:“我是张胤,家父讳字思训。拜见王师。”

    王烈年近不惑,浓眉轻须,容仪俊雅,布袍缣巾也难掩其儒士风度。也许是生活平逸,王烈的面相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王烈少通经籍,丰神绝伦,与之相交的一干挚友几乎都比他年龄大。张胤也觉微微诧异,实在是没想到王烈会如此年轻。

    “哈哈……”王烈上前把住张胤的胳膊,“悯农郎君的大名,吾早已知之。此是卢尚书之女否?果真是玉面娇容,明眸瓠齿,温柔识礼。”

    卢纨大方施礼,口呼:“见过王师!”

    王烈心情非常好,笑着听张胤介绍典韦,然后将四人邀入后堂。穿过前院时,张胤见到东西厢房中有不少求学的少年。有目不转睛一意诵经的,也有东张西望四处打量的。

    后院与前面热闹的景象不同,安静很多。院中有一株枣树,叶已落尽,老干虬枝,旁迤斜出,看样子若是春夏时,繁茂的枝桠能遮蔽小半个院子。

    落座之后,王烈招呼一名老仆去煮水,叹道:“当年吾与汝父相识于京师,游学三辅,煮酒谈书,何等快意。如今……往事已矣!”王烈大呼摇头。

    张胤默然无语,心中对王烈又亲近了几分。

    “汝在辽西做得很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赵威豪没看错人。”王烈与赵苞并不认识,但是赵苞弃母全城的忠义之举仍然赢得了王烈的敬重。假设张胤不是好友张谟的孩子,也不是什么悯农郎君,单凭赵苞托孤给张胤这一件事,也许张胤同样能赢得王烈的看重。

    张胤起身恭敬行礼,问道:“王师何以教我?”

    “精兵屯田,皆是良策……”话头既起,王烈也就一直说了下去。他对张胤在辽西行屯田之举,颇为赞赏。屯田之事并非张胤独创,先秦之时就有先例。当年,秦皇嬴政命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匈奴,就曾在河南郡“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其实就是屯田。文帝时,晁错先后上《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献“移民实边”之策,本质也是屯田。马勖的先辈马续在河湟地区设屯田十部,积粮戍边,极得顺帝嘉奖,也仅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不过,时下屯田之事可不是随随便便能做的,需要得到朝廷的许可。张胤在辽西屯田之初,也曾向朝廷报备过。显然王烈同样认可大汉开国功臣广野君郦食其“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王烈突然问张胤道:“汝知商贾之事否?”

    张胤小小年纪就筹谋组建五方社,怎么可能不懂经商?张胤谦虚回答道:“略知一二。”

    王烈侃侃而谈:“经商虽是时人眼中的末技,但能积财展业,亦不能轻视之。汝剪兵强军,屯田积粮,可使郡国不惧胡虏,使百姓有吃食,却不能使百姓富裕……”

    王烈支持屯田戍边并不难理解,但他也赞成兴商,让张胤稍稍有些诧异。至于屯田不能使百姓富裕之说,也是他首次听到。张胤略略一想也就明白过来,王烈的意思就是百姓也得“有钱花”。如果张胤是个纯粹的东汉人,恐怕想破脑袋也不一定能猜到王烈的想法,幸运的是,他是个穿越而来的妖孽。

    张胤道:“王师的意思是推行经商?”

    王烈哈哈大笑,道:“思训,你果真有个好儿子啊!”

    张胤也笑了,很显然,他猜对了!这不也正是他想在辽西做的事吗?没想到王烈竟然是个不轻视商贾的儒士。

    此后,两人所聊的竟是些经商耕海之事,卢纨只安静地听着,典韦却觉得云山雾绕的糊涂,昏昏欲睡。

    张胤从没有想过,在时下竟然有王烈这样思想开放的人,谙熟经学、农事、商事、匠术、天文、地理,简直就是一个有后世思想的文学家、经济专家加博学家。与之相谈,是张胤生来最能放开的一次。几乎是任何想法,不管是经商、航海、冶铁诸般杂术都可以拿出来聊聊。有些在后世最正常不过的事,在这个时代却是天马行空的奇谈,但王烈依然听得津津有味,偶尔点评两句,偏又能切中要害。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时下多数士人对儒学狭隘的尊崇,思想更开放,更有包容性。

    王烈干脆停了讲学,整日与张胤畅谈。

    数日后离别,两人都有些依依不舍。王烈相送十余里,将数卷简书送与张胤。张胤打开一看,竟是古本《春秋左氏传》。张胤揖礼谢过,取出一幅他在南阳用悯农体誊写的《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

    张胤以先祖衡公的诗来表达心意,他不是不得志,而是希望能更有作为,想来王烈能够与他心有灵犀。

    再次出发,无事牵绊,速度就快了很多,很快穿过河间国后进入幽州地界。到了幽州地界即算是到家了。

    又数日后,终于回到黍谷山。

    卞秉初到北疆,看着一切都很新奇。见到黍谷山庄数百少年男女列队相迎,更是让他兴奋不已。

    进院之后,一名比卞秉年纪还小的华服少年奔跑而出,扑入张胤怀中,正是赵节。

    卞秉拉着张胤的手,好奇的看着赵节。

    赵节眸子含泪,道:“叔父,你可回来了。”

    张胤蹲下身,揽住赵节,轻声道:“节儿乖,节儿不哭。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嗯!”赵节稚嫩的面孔露出坚毅的表情,显然已将张胤的话记在心中。他注意到了卞秉,抹了抹眼泪,问张胤道:“叔父,他是谁?”

    张胤道:“他叫卞秉。你们年纪差不太多,就以兄弟相称吧!他比你大四岁,你要叫他阿兄。”

    “嗯!”赵节乖巧答应,扭头对卞秉道:“阿兄!”

    从未有人喊卞秉阿兄,一时间,卞秉有些慌乱,不过自己给自己打了打气后,终于答应了一声。

    赵节伸手拉住卞秉,道:“阿兄,走,我带你去拜祖母。”

    卞秉看了眼张胤,得了肯定后,就随着去了。

    卞柔在后面看见,眼泪不由得又滚落下来。如果阿弟能融入这里,学成技艺,也就不枉她别离故土,与人为奴为婢。

    赵节拉着卞秉到滕玉、王蒲身前跪下,叩头行礼,口呼:“祖母!”

    卞秉不知该如何称呼面前的两位贵夫人,因此只用力磕头。

    滕玉见赵节拉着的少年修长俊美,倒与张俊少时有些相似,心下十分欢喜,赶紧让人将其扶起,问道:“你叫什么?”

    卞秉恭敬回答:“我是卞秉。我和阿姊一起来的。”

    滕玉语气和蔼,笑道:“好好好,我知道了。”

    张胤在远处听到卞秉的话,心里一紧,暗道:“臭小子,说什么不好。”

    张胤见势,和卢纨过来一起给滕玉、王蒲行礼。卢纨心中暗笑,不过还是听话的随张胤跪在地上。

    滕玉见两人伉俪情深,大为欢喜。

    卞柔和武脂虎来见礼时,都是娇羞不堪。卞柔是因为弟弟方才那句无忌童言,而武脂虎则是想到了自己的身份。

    两人起来后,滕玉对卞柔道:“你是卞秉的阿姊吧?”

    卞柔面色羞红,轻声答应一声,赶紧躲到人群之后。

    随后,鲜于瑞、崔琳也来见面。窈儿更是喜极而泣,念叨着阿兄回乡祭祖不带她。

    典韦、蒲良见到黍谷山庄的数百少年孤儿,感概不已。这样一个仁义的人,值得追随。

    后日即是正旦,张胤打算过了节之后再返回辽西。

    晚间,张胤将自己婉拒崔家提亲之事说与姨母滕玉知道。滕玉叹息一声,也就不再提起。窈儿因此又好生兴奋了一阵。

    至于武脂虎的事,张胤想想还是向滕玉提了出来。此事想必也遮掩不住,而且既然已经答应了武勇,就不如快刀斩乱麻,早些向长辈坦白,也好早些轻松。

    滕玉直言赞成,并亲自书信一封给张胤的叔父张乐征求意见。滕玉自己本就是小妻的身份,对此事并不反感,况且开枝散叶、壮大家族也是她的心愿。若不是心疼卢纨,定会让张胤早些将武脂虎收了房。

    说完这些事,滕玉递给张胤一封帛信,是弟弟张俊自朔方托人捎来的。张俊在信中说他和老师蔡邕一家暂居五原安阳县,有风雷云电等少年相助,不会出什么意外,请张胤放心。张俊还提到流徙朔方的路上有刺客刺杀蔡邕,反被蔡邕的德行感动,自行退去。后来又有沿途官吏受人指使欲毒害蔡邕,被他和少年们识破。

    张胤心知,无论是刺客还是被收买的官吏,其背后唆使之人定然是阳球那个卑鄙酷吏。对于此事,自然不能与他甘休,张胤从姨母滕玉房中出来,还在思索此事。

    转过天来,张胤带蒲良到上庄村中查看原先聘请的工匠制作铠甲、锻造兵刃。

    蒲良除了对鱼鳞甲有些兴趣以外,其余只是略略浏览。在蒲良眼中这些工匠都不能给他带来多少助益。反而是对窈儿潭边矗立的水车和磨坊起了兴趣,进去研究了好一阵子,特别是当他发现其中使用了不少齿轮之类的东西后,大为称赞,看张胤的眼神都跟先前不太一样了。

    正旦日,黍谷山再开联欢会。山庄之中,沸腾如海。

    节后,张胤也就不能再继续赖在家中了。

    正月初一,张胤向滕玉、王蒲叩过头,与卢纨低语几句而别,返回辽西。张飞、典韦、蒲良、尾敦、敖山等人随行,左师姊妹和卞柔也在队伍之中。

    左师姊妹是得卢纨授意随行服侍张胤的,众所周知,她二人早晚是张胤的人,随行服侍是应尽的本分。张胤执意要将赵节、卞秉带在身边,便于利用空闲时间教授二人。卞柔只此一弟,怎能放心得下,故而也要跟着。对此卢纨微微一笑,也就点头应允了。

    临行前,张胤选百名少年、二十少女赐字赠刀,随行赴辽西历练。张胤又吩咐黍谷梅、黍谷桃留家护卫好卢纨、窈儿等女眷,并为二女赐字,一为傲雪,一为春华。

    往辽西路上,蒲良从一名少年手中要过张胤所赠的环首刀,拿在手中端详了下,嘴角微微一勾,随即又还给那少年。

    典韦在一旁见到,偏问蒲良道:“此刀如何?”

    蒲良道:“还凑合。”

    张飞凑过来道:“这还只是凑合?张重城有一柄跟他这个类似,极为锋利,让我羡慕了好一阵子。”张重城即是张雄,黍谷山少年的大师兄,张胤赠给他的刀确实是精选过的。

    蒲良摇了摇头,也不还嘴。

    从渔阳出发,穿过右北平郡至辽西令支,张胤等人只用了三日时间。张胤直接住进了令支驿站,不过由于人多,驿站中住不下,不少少年在驿站之外搭帐篷过夜。好在少年们接受了不少类似训练,条件虽然恶劣,但是仍能应付自如。

    张胤此行没有通知令支长,也嘱咐随行之人低调行事,免得让令支大族知道,又得参加不必要的应酬。

    张胤在令支一共住宿三晚。张胤利用两天的时间,带着蒲良、张飞、典韦、尾敦、敖山几人跑马转山,主要是探访一下令支矿产。在这方面蒲良是行家,虽然没有趁手工具,但是仍然对令支的铁矿有了一些了解。在张胤的记忆中,后世的迁安、迁西几乎每座大山都产上好铁矿石,且埋藏浅,易于露天开采。不过由于令支地处边疆,与大汉的冶铁中心南阳相比,铁矿开采和精铁炼制相对滞后很多。

    “子淳,吾准备在此地开矿炼铁、铸剑造刀,汝以为可行否?”张胤在令支县城以东的山岭中征询蒲良的意见。

    蒲良道:“此地矿产丰富,最是合宜。只是令支人口稀少,民夫何来?而且,还不曾探明附近是否产石炭,若无石炭,炼制精铁不易。”

    张胤道:“我先前就有耳闻,辽西百姓烧石炭取暖,还曾派人购买。自此地向南,令支与海阳交界之处,盛产石炭。只是道路不通畅,运载不便。若想取之,必先休整道路……我听闻,石炭与铁矿常常伴生,此地应该亦有石炭之矿。”

    蒲良道:“那就需要再做详细探查。”

    张胤颔首道:“子淳先随我去阳乐,安顿之后,再来详查。”

    蒲良点头称是。

    这次张胤决定走辽西走廊一线,顺便考察辽西沿海百姓生活。从令支出发后向东到临渝县,穿城而过,向东南数十里即是大汉北方最重要的海港——碣石港。碣石港是春秋时古港,因近碣石山而得名。时下,登碣石山可以观海,山之以东陆地仍在海中,与后世大不相同。

    张胤在此停留一日,先找了几户渔家询问打渔生活情况,又到海边看船匠造船。

    蒲良见张胤所作所为,便问道:“郎君可是要造船出海?”

    张胤道:“正是。辽西苦寒,产粮不丰,百姓生活艰难。所谓靠山吃山,面海吃海,辽西既然依山结海,自然要向山海要吃食。因此我意造船出海经商捕鱼,只是苦于无有良匠。”

    蒲良思索道:“我知一人,擅造船舶,曾杨帆远航,或能帮助郎君。”

    张胤惊喜无限,抓住蒲良的胳膊道:“当真?是何人?”无怪他欣喜激动,蒲良是铸剑师中的大师,所说的造船匠人必定亦非凡人。

    蒲良道:“此人远在会稽,不知能否请得来?此人复姓澹台,名治,字修德。本是澹台敬伯之后,与吾一样是族中庶子,不受待见。吾游行会稽时与其相交,引为知己。修德略长于我,我事之若兄。”澹台敬伯名恭,字敬伯,是章帝时儒家名士,曾拜薛汉为师学习《韩诗》。澹台如今在会稽是没落著姓,与骆、贺等姓相比已颇为不如。

    “澹台治?”张胤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后世。

    “君之好友,定是良匠。”张胤道。

    蒲良笑道:“郎君之赞,修德当之无愧。”这话让张胤更感欣喜。蒲良之意即是说澹台修德定然有着非同一般的造船技艺。

    “澹台修德既然是澹台敬伯之后,按理说应该致力经文,为何擅长造船事?”张胤问道。

    “修德家世早已没落,不知从何时起,其族中有不少人逐渐以出海经商为业。修德从小在船厂、港口长大,兴趣所致,学得一身造船航海本领。只是其庶子身份,难继家业,因此立志别立门庭。若能助其实现此志,便能将其招至麾下。”蒲良介绍道。

    张胤毫不犹豫地道:“此事不难。就请子淳书信一封,邀修德前来共事。我辽西海事离不得他。”

    蒲良点头称诺。

    自碣石港沿海向北数十里,即是后世北方重要港口城市秦皇岛。秦皇岛是天然的不冻良港,后世逐渐代替了碣石港的地位。不过这个时代的海岸线,与一千八百多年后大不一样,因此张胤也并非一定要弃碣石港不用,而在秦皇岛重建港口。秦汉两朝都选址碣石建港,必然有他的原因。

    秦皇岛向东北不远,正是后世“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所在。燕山余脉宛若巨龙,在此探入渤海。

    张胤遥指“巨龙”之首,满胸豪气,道:“此乃依山襟海之地,可筑城建关以卫临渝、海阳诸县。若建成,当以‘山海’为名。”

    张飞、典韦、蒲良连连称善。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峥嵘志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峥嵘志》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峥嵘志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峥嵘志》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