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公孙瓒与刘备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峥嵘志第四十章 公孙瓒与刘备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正旦前一日,张胤等人终于回到卢植老家幽州涿县。

    卢植家在涿县城外十余里处,后世这里是范阳卢氏的祠堂所在,通向北京的高速就在不远处蜿蜒而过。

    卢慎、卢重、纨儿飞快地跳下车,推门涌入院子。在洛阳住了数年,只能算是寄居,这里才是他们自己的家。

    纨儿拉着裙角在院子中旋转了两圈,笑声有如风吹银铃:“嗯……还是家里好,要是再下点雪就更好了……”

    张氏看着卢纨微笑,并没有怪她放肆。

    自有仆人搬卸行礼,张胤和张晟也跟着进了院子。

    先前已有仆人先一步回来报信,卢植此时正等在书房之中,听到动静走了出来,看着张氏、卢慎兄弟、纨儿、张胤等人。

    卢植立在台阶上, 身后跟着几名少年。

    张胤看着卢植身后的那几名少年,都不认识,不知是何人。

    卢植向着自己的妻子张氏说道:“路上可还顺利?”

    张氏说道:“有胤儿、晟儿照顾,一路平安。”

    卢植向张胤说道:“胤儿,辛苦你了。”

    张胤赶紧行礼:“是弟子应该做的。”

    张氏吩咐仆人将行礼搬入房里,带着纨儿进后院去了。卢慎和卢重留在了院中。

    此时,卢植向张胤招手说道:“胤儿,来。此三人是为师新近收的学生。伯珪、德然、玄德,此是你们师兄。”

    张胤听到“玄德”二字,心中大震:“难道是刘备?”

    张胤猜得不错,这三人正是公孙瓒、刘修和刘备。卢植自九江直接回涿郡比张胤等人早到了二十余日。

    卢植方到涿郡,公孙、二刘就找上门来,要拜其为师,并且三人身后都有人说情。公孙瓒是辽西太守侯安推荐的,刘修和刘备则有郡中卢植旧识刘元起说情。卢植推却不过,只好悉数收为弟子。

    公孙瓒是辽西令支人,家世两千石,由于是庶出,不得家族看重,本在郡中为佐吏,不想阴差阳错得到了太守侯安的赏识,以女妻之。公孙瓒姿貌魁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兼有勇力,倒也是可造之才。

    刘修字德然,是刘元起之子,长相平庸,但是为人诚恳,有勤学用功之心;刘备则与刘元起是同族,常受其资助,“玄德”二字也是刘元起所起。

    卢植初见刘备时,十分不喜,只因这刘备年纪虽少却喜犬马、美衣服,整日和城中恶少年混在一起,家世贫寒却爱奢华,不喜读书,很不对卢植的胃口。不过有故人相托,卢植也只得暂时收下。

    公孙瓒、刘修、刘备三人上前给张胤行礼,张胤不敢托大,一一还礼。张胤在大汉天空下已经生活了十余载,见惯不少历史名人,与之相交也不会有所拘谨了。

    卢植又向三人介绍卢慎和卢重,公孙瓒、刘修、刘备见礼之后就向卢植告辞而去。

    第二日是正旦,大汉国最为重要的节日。百姓们都在燃草、燃爆竹庆祝,即使家境贫寒,父母也会在这一日花尽心思给孩子们做些好吃的,弄些玩具。

    张胤和张晟在卢植家里吃过午饭后,准备赶回渔阳,正旦日,他希望能回家去和家人一起守岁。

    卢纨出门送张胤起行,顺手将一个小包袱递给张胤,说道:“师兄,这个给你。”

    张胤不知是何物,接过来问道:“是什么东西?”

    卢纨俏脸一红,娇声道:“回去再看!就知道了。”

    “嗯!那就听你的,回去再看。”张胤将包袱缚在肩上,向老师卢植和师母张氏,以及卢慎卢重兄弟行礼告别,转身上马而去。

    行不过数里,张胤耐不住好奇,勒马停下,取包袱打开一瞧,竟是一身大红深衣。

    张晟远远瞧见,大笑一声,道:“呵呵,阿兄,我明白了。”

    张胤问道:“你明白什么?”

    张晟摇着马鞭,对张胤挤眉弄眼,笑道:“纨儿妹妹这是喜欢你哦!”

    张鄂和居莫悉在一旁忍着没敢笑出声来。

    “一边凉快去!”张胤用后世的口头禅骂了张晟一句,将包袱包好又缚在背上,催促道:“走!”

    涿县到渔阳超过四百里路,幸好有官道相通,青兽和踏雪又都是千里驹,即便是张鄂和居莫悉的坐骑也是百里挑一的骏马,四人一路之上马不停蹄,戌时初,终于赶到黍谷山。

    滕玉和王蒲、窈儿、左师姊妹以及武脂虎都还没有休息,都在厅中围着炭盆说着话。

    众人不知道张胤和张晟会这么晚赶回来,实际上她们甚至以为两人还在九江郡呢!

    张胤和张晟进门时,众人都是一愣,然后迅速欢喜起来。滕玉和王蒲拉过两人的手,揉搓着,询问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回来,路上是否寒冷?窈儿则是在一旁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然后一把抱住张胤,娇声说道:“阿兄,想死窈儿了!”

    纯儿出门去张罗饭食,艾儿也端来热水让张胤和张晟洗手净面。只有武脂虎不管不顾,看了张胤和张晟一眼后又回到炭盆前暖手。

    一会儿,饭菜端上来,张胤和张晟也不管众人,狼吞虎咽,大快朵颐。数百里奔波,这腹中凿实是饿得狠了。

    饭后,滕玉又问起为何这个时候赶回来,张胤简单将卢植辞官回乡的事说了。

    窈儿在一旁问道:“阿兄,还会去涿县吗?”

    “会,十日后就走。”张胤回答。

    窈儿幽幽地“哦”了一声。

    张胤安慰道:“等为兄完成学业就回来陪窈儿。”

    窈儿识大体,知道张胤肯定还会去求学,她只不过是要向兄长撒撒娇而已。

    再过一日,窈儿就十五岁了,也就到了及笄之年。在这个时代已是适嫁的年龄,自去年起就不断有人上门提亲,滕玉以张胤不在逐一好言回绝了。不过窈儿在张胤面前一如既往的娇憨,按照滕玉的话说,她这是磨人,张胤不在家的日子,窈儿淑女得多。

    这几日,鲜于瑞并不在山庄之中,而是回到自家坞堡,初五之后才会再来黍谷山。山庄中的孤儿教学现在是崔琳一应承担,崔琳对此并没有叫苦,而且还有些乐此不疲,为了免除后顾之忧,他甚至将妻子也接到了黍谷山庄。

    现在山庄中共有孤儿八百六十四人,大的十五岁,小的只有六岁。这么多少年、童子聚在一起过正旦,不知道会有多么热闹,可惜张胤没有赶上。不过张胤已经决定在初五时,在校场举行联欢会,要有节目表演、射箭、角抵、击剑、书法、篝火等。这个决定得到了窈儿的高声赞同,滕玉和王蒲只是一笑了之。

    第二日清晨,张胤张晟先到父母墓前上香,然后和少年孤儿们一起晨练。

    虽是冬日,但黍谷山中仍有青松翠柏,倒也不只有单调的灰黄颜色。空气干爽新鲜,张胤贪婪地深吸一口气,与张晟一起慢慢向山中跑去。

    张雄的伤势早已经好了,又恢复到了彪悍勇猛的状态。张雄、敖山、岳青、沈烈、李蛮等几人直到今天早上才知道主人已经回来了,见到张胤上山跑步,他们奈不住性子跟在身后。

    一口气跑到山顶,张胤停了下来,缓步走着放松身体。张胤对身后的张雄、岳青等人说道:“汝等来此地已两年有余,学业也有所长进,吾心甚慰。再过个一年半载,就让你们出去历练一下。”

    张雄、敖山、岳青、沈烈、李蛮等人互相看了一下,心下都十分欢喜。特别是敖山、沈烈这两个曾经混迹街头的家伙,实在是太向往山外的生活了。

    正月初五,鲜于瑞回到黍谷山庄,与张胤、崔琳一道当起了射箭、角抵和击剑比赛的评判。

    少年孤儿们两年来不断习练弓马骑射,其中还真涌现出几名神射手和小勇士。

    骑射岳青称雄,角抵张雄为尊,击剑敖山称王,张胤对这几人大加鼓励,还每人送了一支匕首做奖品。

    武脂虎在一旁看到岳青、张雄、敖山三人兴高采烈、耀武扬威,心中不忿,嘴角上扬,不屑地嘟囔道:“雕虫小技,也来炫耀。”

    恰巧被左师姊妹听到,纯儿就问道:“脂虎,你在嘀咕什么?”

    “没什么。”武脂虎摇头答道。

    “你是说张雄他们本领不行呗?难道你也会武艺?”艾儿也在一旁好奇得问道。

    武脂虎背着手,只“哼”了一声。

    艾儿看了纯儿一眼,用手指捅了捅武脂虎的腰肢,说道:“明天我们找个地方也比划比划?”

    左师姊妹看着柔弱可人,事实上,两人从小跟着张胤读书写字、练武骑马,在武艺上可不是外行,很多军中勇士单打独斗也未必能胜了她们。

    武脂虎瞥了瞥艾儿,特意在她高耸的胸脯上停了停,然后轻蔑地说道:“你才不是俺的对手。”

    艾儿不知道这家伙为啥要盯着自己的胸脯看,不过说她不是对手,她可不服气,好歹她也是得了主人亲自指点的,连山庄中武艺最好的女子黍谷冰也不能每次都打赢她。

    “哎哎,你别吹牛,明日咱们到窈儿潭边野桃林中比试比试,阿姊作证,看谁胜谁输。”艾儿撅着嘴嚷嚷道。

    张胤没注意左师姊妹和武脂虎在打嘴架,他正在看少年们写毛笔字。大出张胤意外的是,这个环节竟然是李艾受到的赞誉最多,本来张胤更看好陈诚的。李艾心思剔透,于书法一道十分有悟性,其字体学的是标准的悯农体,虽然笔法还嫌稚嫩,但是在张胤、崔琳看来还是有前途的。李艾口吃的毛病也已经基本没有了,得了张胤夸奖后,神采奕奕,倒也有些儒家少年郎的味道。

    晚间,校场上燃起几堆篝火,少年们围着篝火又唱又跳,好一番热闹。这些孩子从小失去父母关爱,如今在黍谷山庄中与一帮同龄人共同生活学习,让他们倍感安全幸福,很多原本自卑内向的孩子都逐渐变得开朗活泼。

    与孩子们欢聚之后不久,张胤再次赶往涿县。他要继续跟在卢植身边学习,请教经学兵书。

    这次张晟被留在了家中,家中大事小情,处理起来总要有个主心骨。张胤只带了张鄂一人。

    居莫悉也被张胤派了出去。居莫悉如今对张胤中心耿耿,张胤交给了他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到塞外经商,暗中刺探鲜卑人、夫余人、秽貊人等异族的情况。居莫悉携带绸缎、布匹等货物,在两名五方社经商老手的带领下深入北方草原,他鲜卑人的身份可以为他省去很多麻烦。之所以让居莫悉去草原,完全是张胤未雨绸缪,他希望能够对草原民族有更深的了解,以后总还要打交道的。

    卢植此次辞官回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心教授张胤。话说自己这个学生自熹平元年冬拜师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可是他实际上跟随自己学习的时间却少得可怜,满打满算也就不到半年,为母守孝、跟随自己平定蛮族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自己这个弟子是十分难得的璞玉良材,教导得好会成为不世出的栋梁,卢植很享受这种教导弟子的过程。

    卢植在教授张胤、公孙瓒、刘修和刘备这四位弟子时,是有所区分的,主要是张胤对经文的理解远超过另外三人,三名新弟子就要从相对浅显的东西开始讲起。

    公孙瓒为人豪爽,刘备善于交际,两人一见投缘,同为师兄弟不足一月,已经结为莫逆之交。

    刘修却十分讨厌刘备这个从弟,死活对其看不上眼,平日里他父亲刘元起接济刘备,他和母亲也多次反对,劝说自家接济刘备的钱都被其买了奢华衣服、花在犬马娱乐上了,只是其父看重刘备,没起什么作用而已。

    刘元起如此器重刘备其实只因一件小事。刘备生在涿县城外一处村庄,家门口篱笆墙外有一桑树,高数丈,亭亭如盖。刘备幼时,与乡中小儿游戏于树下,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刘备的叔父害怕受牵连,说:“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但是刘修的父亲刘元起却奇其言,说:“此儿非常人也!”自此常资给之。

    要说这刘元起也是眼光毒辣,别人不知道,张胤来自后世自然清楚刘备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与公孙、二刘相处数月,张胤也对三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公孙瓒豪爽善辩,容易冲动;刘修为人诚恳,本性纯良,是个实在人;刘备不用多说,后世对他有无数种评价,有说他英才伟略的,有说他腹黑的,有说他虚伪的,也有说他阴险的……各种各样,不过现在的刘备给张胤的直观感觉是:这他妈就是个混蛋。

    刘备这货家境贫寒却好犬马、喜奢华;接受救济却不记恩情;游荡街头结交混混……无论哪一点,在古今中外都算不上好品质。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张胤并不讨厌这个跟他前世所知不大一样的家伙,因为刘备很善于交际,待人热情,与其对话,他总能把话递到你的心窝里去。张胤想:“这是一个能够辨识人心的人物。”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峥嵘志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峥嵘志》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峥嵘志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峥嵘志》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