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牧府和督府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重生之赵孝成王第117章 牧府和督府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第117章牧府和督府

    根据整个封建时代体制的发展,就对于对地方的掌控问题,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一脉相传的元朝的行省制度,都是非常有效地。

    但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并不合格。使得权臣军阀掌握权力,对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就把权力集中于行省平章事的情况改为三司共同掌权。

    而清朝也是急需这一个进步,只是名称变化了一下,设置总督掌握军务,巡抚掌握政务,按察使掌握监察权利。

    而赵丹的风格基本上就是直接学习其成功经验,毕竟都是现成的。

    后世国朝也是如此设置的,只是多了党权的设置。省长,省委书记,省级法院院长,军区司令等分掌一省大权。

    他的核心就是权责分明,互相制衡,互相合作。

    而作为设置的重点的朔州就这样摸索的建立了。

    掌握地方军权的。等于军区司令或者总督的州牧。

    掌握政权,等同于巡抚或者后世省长的州长。

    掌握监察权利和司法审判权利的刺史府。

    这就是中国古代地方权利的“三权分立”原则。

    比起西方司法,立法,行政

    分立更加久远,和有效。没办法在生产力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之际,设置议会只会互相扯皮最终一事无成。

    “行省设置毕竟是新生事物,地方上有什么说法吗”

    赵丹很小心的纠正一个个错误。

    蔺相如回报“总的而言自从设置蒙州和朔州的政府,牧府,刺史府三权分立以后。处理地方上的事物的效率是高了数倍,原本需要快马加鞭报给邯郸处理的事务,如今三府都能及时的处理掉,时候转报邯郸备案即可,效率高了数倍。也一定上加强了对日渐扩大的版图的控制更加有利。

    总的而言他减轻了中央控制地方的成本,加强了地方的统治力度。

    但是事情还是很多,

    ”“主要是两个,其一,朝中许多人对于三府治所分治大为不解,他们觉得这不利于三府互相制衡,容易失衡”赵丹看着蔺相如道“恐怕首相你也是其中一个吧。那我想问问相国,是制衡重要还是加强地方控制重要”

    蔺相如道“自然是加强地方控制重要,他的本意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那就明白了,三府分治有利于加强各地集权,毕竟设置行省就是为了加强遥远的河朔和蒙古地区控制。分散开来有利更多地区控制”

    蔺相如点头“可是在并州和冀州我看不需要这样吧,毕竟这些地方我国已经统治了几百年”

    显然他还是不服气,可是又不得不面对蒙古河朔面积太大,三府不得不分散设置才能加强统治。

    “并州五郡到是可以将三府都设置在陪都晋阳,至于冀州,暂时只在信都设置一个冀州刺史府就好了,其他机关暂时不需要,中央直接控制就可以了”

    蔺相如松了口气。越来越强势的赵王也让他做事更加被约束。

    “第二个事情就是两州都督府和州牧府权利的扯皮,双方显然都不乐意放弃权利”

    临湘日说了另一个讲法,权利毕竟谁的不希望失去。

    “这个由不得他们,要不咱们换一个说法,将都督府改名为州牧府,都督改名州牧,原来的五个都督转职州牧负责一州的军务。然后再从各州抽调精锐组建中央军,其中朔州,冀州和并州各抽调十万人组建直属中央大都督府的三十万中央军。然后三十万大军整编15个师,每师两万人,然后三个师编为一个中央军。一共五军,这样就继承了原来东西南北中五军番号好了。"

    随着赵国实力膨胀,原本军权高度集中于都督府的情况迫切需要改变,不然一旦掌握数十万大军的都督反叛,那么很难平顶下来。

    蔺相如道“这个也是一个办法,那么原来的五军番号如何设置。”

    “就用州号编军,蒙州兵就叫蒙州军,朔州兵就叫朔州军,并州兵就叫并州军。就等于地方军番号,我的意思是重新编组大军”

    “怎么设置”

    “必然已经整顿好了的朔州,他有40余万户,根据赵国体制每户一兵,那就是四十几万大军。不过我们要考虑新政策--优抚优待政策。”

    优抚政策就是专门针对那些为赵国建功立业的将士的优抚政策。

    之前说过,在战争初期,赵丹主要工作就是安抚百姓。在这期间他发现百姓的三座大山“赋税,徭役和兵役”。

    之前已经多次了解赵丹政策在赋税上的政策,那就是藏富于民。因此赵国占据绝大多数的农民的赋税并不沉重,自然这不包括商人和其他集团。

    因此这座大山比起其他六国,赵国反而是最轻的,最让人羡慕的。

    其次,徭役,就是免费征召百姓服劳役,如果在近边还好,可是一旦是出省徭役,那就是家破人亡的结果,不仅仅不能帮家里干农活,还要将家里仅剩的财富带走,因为国家是不负担他的一切开资的。

    不过习惯了后世工资制度的赵丹,显然没有继续这个无偿徭役。

    反而一律给予工资,使得这个也不再是赵国百姓担忧的。

    最后一座大山在长平之战中爆发,长年累月的征战,严重影响力后方生产力发展,造成有田地,而五人耕种的困境。

    这点赵国还是好的,由于之前大力推广牛耕,肥料等精耕细作的先进技术,使得小麦产量普片高达两百斤以上,甚至河北平原还有高达三百斤的高产。在没有杂交水稻等现代条件的古代,这个已经是地产的极限了。

    可是没有壮丁耕种,只靠妇女生产,他的产量支线下降,甚至只有原来的一半。

    如果是短期还好,偏偏战争遥遥无期。

    赵国百姓好不容易有点奔小康的幸福生活很快变得非常平穷。

    对此赵丹无可奈何。均田制下面的府兵制,老百姓承担了大部分军费。

    面对这个局面他能做的就是尽量不拖切由于战功获得赏赐。这样一定上可以补贴他们的家用。

    另一个就是推出优抚优待政策。

    优抚政策就是针对那些家里主要壮丁战死,新的壮丁没有成长起来。

    于是给予他们三年到十年“免兵役”的特权。直到新的壮丁长得继续服役截止。

    这可以缓和各家破产的速度。

    而前线战死重伤的情况日渐严重也使得朔州并州享受这一政策的家庭日渐庞大。

    而优待政策是针对政府官员,工厂优秀工匠,员工,和商人的政策。

    为了保证赵国经济市场正常化推出的政策,实际上就是唐朝出现的“出钱请人服兵役”的原则,也就是租庸调制中的“调”

    他们的离开会使得后方生产变的迟滞甚至是停滞,需要给予优待。

    但是不能打击别的人的积极性,于是他们必须每年出钱请人服兵役。

    在这里有区别对待,官员如果申请这一政策,那么就将失去获得爵位等特权的机会,直到优待政策结束。除此外还需要支付金钱请人服兵役。

    商人更是如此,他的数量远远高于工匠和官员。

    工匠则需要免费为国家干活汝干时间换取“免兵役”

    结果等到这年九月,赵丹猛然发现全国140万户人口中尽然有高达20万户享受这一待遇,近百万人不在为服兵役而痛苦。

    而人口众多的朔州就是重灾区。

    除去服役御林军的军户。

    仅仅只有三十万户编入军户归朔州牧府统一管理。

    而其中十万户编入中央军,归李牧领到。

    其他20万军为地方军编户,

    “十万中央军,20万地方军。20万地方军,州牧府直接控制的应该只有10万。也是当地的机动力量。其他十万人应该是各郡郡守负责的郡兵。兵力分散,还无需出郡作战。实际上他们也可以按照常备军,后备军和预备军来看待”

    蔺相如对于军方的政策还是了解的。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重生之赵孝成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生之赵孝成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生之赵孝成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重生之赵孝成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