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天下渴恩,“民心”汹涌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光宗耀明第73章、天下渴恩,“民心”汹涌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通宵加班的人很多。

    因为登基诏书的特殊,朝会前的这三个夜晚和两个白天,大明的京城注定不得安宁。

    皇帝还恩免了三个夜晚的宵禁,仿佛鼓励大家多串门,多交换意见。

    人人都嗅到了新君的不同。

    难道没见过世面的新君反而更期待群臣的苦(围)谏(攻)?

    一切都因为诏书中没有历朝新君登基时必定有的蠲免内容。

    刘綎琢磨了一夜也没琢磨明白田乐的意思。

    他有点纳闷,行军打仗他不缺计谋啊!

    潞安会馆中的魏云中、程启南、孟希孔三人加入了恩免宵禁后的同游同饮活动。

    主要由魏公子买单。

    京城的生活不免消磨人的意志。

    美酒美人、高谈阔论,在这举京难得的热闹之中,程启南、孟希孔二人默默听着来自江南、川贵、两广、北地诸多举子的议论。

    其中自然有些早已声名远扬的名士,譬如山东蒙阴的公鼐。

    蒙阴公家,到公鼐的父亲这一辈止,已经连续四代都有进士,公鼐的父亲公家臣还授了翰林院编修。

    而公鼐幼年时就有奇才,是在参加秀才资格考试时因为表现太过优异,让蒙阴县因此被升为中邑、从此每年多了六個秀才名额的人物。

    那时候公鼐就已经远近闻名了,如今他已经虚岁四十三,为什么还是举子?

    因为万历五年公家臣被张居正贬了,期间风风雨雨、父亲病逝,公鼐一直到万历二十五年四十岁才考中举人。

    上一科会试他没有金榜题名,不代表他这回呼声不高。

    相反,厚积薄发,许多人都认为他这次仍旧有叩问三鼎甲的实力。

    “孝与兄,你记得太上皇帝昔年登基时诏书吗?”

    “那有什么不记得的?先父隆庆五年授编修,我其时随先父在京城读书。太上皇帝登基诏书,先父曾令我背过。”

    公鼐清了清嗓子,开始一字一句地背起来。

    这也是实力。既是他的天资本事,也是公家四代进士言传身教的要求:将来是要出仕为官的,岂能不关心登基诏书中的大政纲领?

    说不定随后还有来自父辈细细的解读。

    程启南、孟希孔这样的人就没这样的家世了,他们还真不知道万历皇帝登基时的诏书内容细节。

    现在他们慢慢地听着,也在心中默数着其中的“蠲免”二字,因为这正是一群举子之前正在聊的内容。

    “……近来边费浮于岁额,不计有无,概拟蠲免……”

    “……自嘉靖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并隆庆元年钱粮,除金花银不免外其余拖欠夏秋税粮、马草农桑、人丁丝绢、布疋棉花绒、户口盐粮盐钞、皇庄子粒、各色料价、屯田牧马、草场子粒租银、慙价匠价、砍柴柴炭等项悉从蠲免,其二年三年四年各量免十分之三。”

    “……淮安府徐州地方,屡被水灾,民不堪命,及广东惠湖二府兵伤特重,除照前蠲免外仍全免隆庆二年三年,以示优恤。”

    “……蠲免……”

    “……蠲免……”

    程启南和孟希孔面面相觑:一共提了八次蠲免,涉及到的蠲免内容几乎已经遍及各种赋役、税课,也特别照顾到了一些具体的省府州县。

    而这么长的登基诏书内容,公鼐真的是背诵了二十八年多还记得吗?

    他们两个有点后悔来参加今天的“文会”。

    “这真是奇了。陛下御极,这次登基诏书竟无一字提及蠲免。连年征战,矿税荼毒地方,小民不堪重负。诸省诸府县,诸赋税拖欠不少,难道悉不蠲免?陛下登基,阁臣何以拟出此等诏书?未闻有御极不恩赏天下以收臣民之心者。”

    听着其中一人的啧啧称奇,孟希孔低下了头。

    不是这样的。

    小民确实不堪重负,但真正的小民哪有敢拖欠赋税的?

    他就是真正的小民家出身。

    即便被佥派为粮长的中户,也不敢有拖欠。

    敢拖欠赋税的,只有官绅,只有至少以府县为单位的那一团一团人。

    他们等的就是这因为新君登基、大婚、生子、大捷……各种各样原因的大赦天下、恩恤天下!

    “诸位!我等士子读书报国,闻此诏书,岂能不为民请命?要我说,拟出此等诏书的阁臣,皆是奸佞!”

    “辅国重臣,岂有不助天下归心于新君者?真乱臣贼子!”

    “素问陛下进学不过六载,万不能让这些尸位素餐之辈哄骗了!”

    程启南也低下了头。

    礼部尚书是殊恩拔擢的朱国祚,他的上位很难想象是朝堂重臣论资排辈的结果。

    皇帝真不懂得这种诏书会引发的波澜吗?

    是阁臣们哄骗不明内情的皇帝拟出这样的诏书?还是皇帝坚持用这样的诏书和礼部尚书的任命,让中下层官员和年轻士子把矛头对准阁臣?

    程启南已经虚岁三十九了,尽管家境一般、结交不广,但他比年轻的孟希孔有多的阅历。

    现在这些举子在酒后说着什么要为民请命,到底是想站在新君这边博得礼部尚书的青睐,还是将计就计借此掀起对新君“寡恩”的不满波澜?

    自然不能直斥君父寡恩,所以内阁就是替罪羊。

    内阁让这样的诏书颁告天下,是不是以退为进,让陛下知道治国之难?

    程启南也毕竟没有亲历过官场,所以他还想不明白。

    申时行还没有睡着。

    年纪大了,睡眠就更短了。

    书房的灯还亮着,他斟酌着词句,拟着他再为阁臣后的第一封密揭。

    申时行知道沈一贯此前的“失态”是有原因的。如果任由新君颁告那样的诏书,他沈一贯就完全辜负了满朝文武、地方官绅的期待。

    皇家节流又怎样?内帑又不会给大家花。

    蠲免才是普天下有力量的那群人的期待。

    申时行已经知道了当日廷议的过程,只能说沈一贯也没办法当场坚定拒绝嗣君的主张,只是转而交换了余继登的入阁,保留了后面在“润色”诏书过程中“拾遗补漏”的可能。

    群臣纷纷奏请裁撤外派太监,也未尝不是一个让嗣君看看“民心”的试探。

    上一次,皇帝可以用尚未登基、担心大位安稳的理由压制住沈一贯。

    但最终察觉到了皇帝真正城府手腕的三位阁臣,其实也或多或少存了同样的心思。

    就让这诏书颁告出去吧,让皇帝再看看真正的“民心”有何等汹涌。

    【臣申时行沥胆以告……】

    申时行想对皇帝说:想图治一点问题没有,阁臣从来不是皇帝的敌人。国事的纷繁复杂,并不是因为阁臣、重臣总是瞻前顾后、推诿劝谏。

    有些事,真的不能用太粗暴的方式解决啊。

    您可以手段那么粗暴地压制首辅,但这么做,在接下来的事里起不到效果的。

    世人道我“不近悬崖,不树异帜”,陛下,居中调和,难中又难啊……

    难道您希望大明就此收不上来赋税了?

    申时行想象中的“鲁莽”皇帝,现在正呼呼大睡,似乎对即将翻涌起的汹汹“民意”毫不在乎。

    而已经在京城等了一个多月的十家晋商家主,今晚并不准备睡。

    因为明天要入宫。

    提前吃好能保证体力的上等珍馐,因为要提前净腹、避免御前失仪。

    关键是,他们知道天亮后,皇帝登基的第二天是赐宴宗藩勋戚。

    万万没想到他们也是这一天被皇帝召见。

    两者有什么关系吗?

    他们不确定,所以更加忐忑,更加睡不着。

    天还没亮,一个个或者穿上棉布衣服,或者穿上麻布衣服。

    他们虽是民籍,家中也有些人有出身、有诰命,但他们清楚,在皇帝面前,这次他们的身份是商人。

    是商人,就没资格穿绫罗绸缎。

    “都备好了吗?”

    “老爷,都备好了。”

    “等宫中天使到了,不可称老爷。该孝敬给天使的,要机灵点,别太着意。”

    “您放心,东家。”

    “……再盛一碗参汤来。”

    不知道皇帝具体会什么时候见他们。对此,宫里的做法都是让他们早早入宫等候着。

    恐怕要饿很久的肚子,也不好在宫中出恭、闹肚子。

    就这样等着等着,新皇登基后的第二天,天光渐亮。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光宗耀明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光宗耀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光宗耀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光宗耀明》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