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西湖》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诗相第三十三章《西湖》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西湖美景,三月天哎,春雨如酒柳如烟,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十年修得共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我们,一定非常熟悉这是《新白娘子传奇》的插曲,曾经在大街小巷不绝于耳的电视剧,给我们烙下了深刻的印记。由香港艺人赵雅芝和叶童联袂出演的《新白娘子传奇》,赵雅芝的白素贞形象深入人心,女星叶童饰演许仙许仕林父子两个男性角色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这个电视剧改编自《白蛇传》和《雷峰塔传奇》。故事的概要是,白素贞历经千年的修炼得以化作人形,欲想继续修炼,经观音指点到杭州西湖寻找前世救命恩人许仙,下雨时候的西湖,已经被大雨淋浴的许仙避雨,巧遇在船上的白素贞,两人一见钟情并以身相许结为夫妻,白素贞相夫教子并生下儿子许仕林,然而好景不长,白素贞被法海收服关押在雷峰塔下,二十年后,许仕林考取状元营救被关押在雷峰塔下的母亲,最后几个人功德圆满得以成仙。

    《新白娘子传奇》的拍摄地点,核心的区域当然是杭州市的著名景点,享誉全国的西湖,作为城市内的湖泊,能发展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就杭州西湖成名。曾经两度游览西湖,并没有感觉到西湖有美景,西湖倒是蛮大,水质不够清澈,想必是曾经污染很严重,在游船上眺望远方的时候,发现西湖周围全是山峰,这是见识中的城市湖不一样的地方。西湖在历史上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五代吴越国时期和南宋时期,吴越国及北宋都曾以杭州为都城,大大促进了杭州城的经济文化发展,西湖作为影响杭州居民最为重要的湖泊,自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开展治理。早在唐朝,任职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兴建水利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当年称白沙堤)虽年久而不复存在,而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有了今天的杭州白堤,犹如北宋著名词人任职杭州时,同样大力疏浚西湖,也便有了今日的苏堤。白居易在任时期,当时的西湖尚且名叫钱塘湖,他曾在修筑的河堤上春行,并留有诗篇《钱塘湖春行》一首,是较早描写西湖风景的作品。从白居易这首诗可知,西湖在唐代以前称为钱塘湖,是浙江省内最大河流钱塘江的支流湖泊,因该湖地处杭州城的西面,白居易将原本习惯性使用的“钱塘湖”名称换成了“西湖”,由于白居易的名气盛大,引领后续的文人们争相跟进,北宋以降,西湖这个名称开始广泛使用起来,并延续至今。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任职唐代杭州市长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七言律诗在今日看来,传诵度一般,不过却被选入中学课本中予以学习,或许是因为这首诗是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佳作,春日游历西湖时,应有人会想起这首诗的一两句。诗无特别之处,大意是指诗人行走在孤山寺的北面和贾公亭的西面时看到的风景,看到西湖水涨平,天空中白云低垂,几处向阳树木上有黄莺飞来飞去,谁家的燕子叼着春泥筑新巢,鲜花缤纷慢慢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盖住了马蹄印,湖东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喜爱的莫过于绿杨掩映的白沙堤。整首诗都在描述骑马行走在西湖边看到的画面,把春日里的西湖风光描绘的有声有色,我们所学的诗词,常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而白居易这首被录入书本中的诗词,是较少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学生时代做诗词鉴赏时,动不动就是怀才不遇或者托物言志之类的,而这首清新简单,表达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让人觉得刻骨铭心的深情语句,也没有深刻难忘的名言,作此诗心态莫过于普通人一样,对西湖的旖旎风光感觉甚好,于是吟咏一番。

    时光荏苒至北宋熙宁变法年间,大文豪苏轼对新法颇有微词,为此变法派为了让这位大才子少点意见,于是将他调出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一职,好让他沉溺于杭州的美色而减少对新法的批评,然而苏轼不曾改变“出头鸟”的个性,在享受人间天堂的同时,依旧我行我素的妄议朝廷新法的政策。或许与杭州有不解之缘,苏轼还有第二次调任杭州的时候,杭州通判时是个副职,未能充分发挥才华,再次任职时则是杭州知州,即相当于杭州市长,如同白居易市长一样,大力疏浚西湖水利修筑堤坝造福杭州的农民,为了纪念他治理西湖的功绩,遂命名为苏堤,现在苏堤景色优美,被视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吸引无数网红过来打卡拍照。在杭州悠哉乐哉的苏轼,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尤其是他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将西湖比西子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共有两首,上面这首因有名句而广为人知,我们所熟知苏轼的作品,多半是其经历牢狱之灾后的作品,且呈现豪迈之气,而此之前的作品少为人知,这首作于杭州的诗句是个特例。苏轼写过很多关于西湖的诗句,但是我们能知道的也就这一首,这与这首词创造出名句有关,经历历史的洗涤,真正能流传下来的诗篇也多半依靠诗词中是否有经典名句,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的很美,故这首传诵甚广,再者因为人类的知识无限,人们只能去记住点经典,因此要想流传广,必须是经典中经典方可。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后放晴的西湖,水波粼粼,在艳阳天的照耀下,光彩熠熠很是美丽,下雨的时候,西湖的环山笼罩在烟雨中,若隐若现的西湖美景,这样朦胧的气象同样很美丽,形容西湖之美的诗句,感觉甚是略胜白居易一筹。如果把西湖美景比喻成美人西施,不管淡妆还是浓妆,总是很恰当的烘托出她的国色天香和秀丽神韵,苏轼把西湖比喻成古典美女之一的西施,可见是高度赞美西湖的景色,这是文人写作的本领所在,常人游览西湖美景时,想必很难吟咏出此等气象的诗句。

    提及古都,国人想必不容易联想到杭州,殊不知如上面提到的,也曾经是吴越国和南宋朝廷的京师,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独立王国,在正统的朝代史上不占主流,南宋的历史表现差强人意,故而杭州作为京城的历史不足以让人印象深刻,故一般人没有杭州也是古都的概念,也许许多杭州本地人对杭州是古都的历史不甚了解。吴越国的成立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结果,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虽然冠“国”名却无国家之实,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传统历史上一般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几北宋为正朔,因为这几个朝廷具有承接延续性,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吴越国时期,杭州尚不足以称为京城。到了南宋时期,宋高宗在临安(今杭州)正式定都并延续至赵宋灭亡,虽然南宋朝廷的国土面积只有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但依然被奉为正统,故南宋时期的杭州是名副其实的首都。

    赵宋朝廷在经济上的成就,放至世界史上都是了不起的存在,然而在军事上,却不幸的遇到游牧民族的高光时刻,在宋徽宗时期遭遇巨大打击,北方的金国围困京师开封并掳走了宋徽宗父子,好在宋微宗儿子赵构重整旗帜,在临安恢复了中央政府的运行,即南宋朝廷,赵宋的政治中心开始移置临安(杭州)。杭州成为南宋京城后,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来到杭州的旅游者,除了香客外,还增加了各国的交通使臣、贸易商贾,赴京赶考的学子,导致杭州城人口激增,经济繁荣一时,为此今日的杭州建有仿古的旅游景区宋城。一般的历史告诉人们,南宋朝廷当政者不思进取偏安一隅,还以莫须有的罪名处决了致力于收复故土的民族英雄岳飞,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屈膝投降,真实的历史远不止这么简单,不过有首名为《题临安邸》的诗,是此背景下的佳作,颇有名气,也是当时部分世人认为南宋朝廷不思进取的象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青山外楼阁连绵不绝,望不到尽头,西湖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歇,可见南宋时期的杭州西湖,定是繁荣烟花地,与南京的秦淮河畔一样,每到夜晚是依旧灯火通明,阁楼上婀娜多姿的歌姬在演奏,达官贵人们通宵达旦的饮酒作乐,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夜夜笙歌的景象不绝于耳。“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里的游人并非我们所说的欣赏风光之人,而是指哪些忘了靖康之耻、苟且偷安后依旧寻欢作乐的南宋朝廷,暖风比喻西湖边纵情声色的生活,灯红酒绿的生活将当权者和士大夫们熏得醉晕晕的,他们已经直接把杭州当作汴州了,杭州是南宋都城,汴州是北宋都城,寓指南宋朝廷的当政者,丧失了收复故土的斗志,批判他们甘于偏安一隅。作者先渲染西湖的美丽和繁华,后呈现游人在西湖美景下的熏醉状态,用反衬的手法表达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收复故土的愤怒和忧虑之情,鞭策醉生梦死的士大夫们,批判统治阶级沉迷于歌舞生活,全然不思国土丧失近半的靖康耻辱。

    今日太平盛世背景下的西湖,除了自然景色独特外,人文风光也是独树一帜,在白堤和苏堤上,湖心亭里,雷峰塔下,人们可以感受西湖的人文之美。西湖无疑是杭州的名片和繁华之地,自是少不了高档场所,便于上流人士在此交际和莺歌燕舞,自然也是有很多灯红酒绿的会所,方便普罗大众观赏杭州夜景,这些都是充分反应杭州经济繁荣的象征,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的写照。人间天堂的谚语由来已久,据说它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主编的《吴郡志》,也即杭州的地方记载,这句话意在赞叹江南美景,可与天堂相媲美,天堂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地方,或许在唐宋时期,逐渐繁荣发展的江南成为文人心驰神往之所,故将江南比喻成人们想象中的天堂。后来这个称赞江南之美的谚语,被元代文人奥敦周卿应用到他的作品《蟾宫曲·咏西湖》,世人未必听闻过这位女真族文人,但是他咏西湖颇为值得一读。

    《蟾宫曲·咏西湖》

    (元)奥敦周卿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

    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

    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

    春暖花香,岁稔时康。

    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蟾宫曲·咏西湖》是元代作家奥敦周卿的代表作,单看作者之名,或许会认为他国人士,不过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作者女真族身份也的确算是外国人士,不过当时以胡人和汉人作区分。元朝虽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但是它推动各民族融合方面还是有贡献的,乃至融合成今日的中华民族,尽管中华大地出现很多非汉人政权,在汉文化更具有生命力的背景下,诸多统治汉人的胡人政权不得不积极推动民族大融合运动,因此可以见识到胡人使用汉字创作诗词,如创作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元好问。一些非汉族的文人,虽有留下名篇名句,但是对他们的熟悉度极低,这首《咏西湖》的作者奥敦周卿,极少人会知晓,在偶然的情形下,方知晓他的这首作品有传诵已久的经典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初初以为这经典谚语出自他之手,查阅资料方知,早在赵宋时期便有这样的美誉。

    这首元曲的大意是,烟水浩渺的西湖波光荡漾,在百顷微风飘拂的水潭上,十里水面飘溢荷香,雨也适宜晴也适宜,更像西施那样无论淡抹浓妆都艳丽无双,一只只画船尾尾相接,欢声笑语,笙歌弹唱,没有那一天不沸沸扬扬,春暖时节百花芬芳,庄稼丰收四季安康,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曲前三句“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极致的描写杭州西湖美景,其中十里荷香可能取经于的柳永《望海潮》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接下来写西湖“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这里则是取经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即说西湖美景怎么样都是适宜的,宜字是很美好的词,作者此处连用三个宜字诠释出西湖的极致之美。从“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可以看出,在元代时,杭州西湖已经成为旅游胜地了,犹如今日的西湖上,诸多画舫船供游人们欣赏西湖美景,自然是听到游客们的欢声笑语,自然也有景区增加旅游效益的笙歌弹唱项目,作者笔下的西湖繁荣景象跃然纸上。春暖花开时节,百花芬香飘溢远方,犹如暖风熏的游人微微醉,庄稼丰收时分四季安康,此时此刻的江南方真是人间天堂,可见和平治世下的杭州,犹如人间向往的天堂。

    作为城市里观赏性的淡水湖泊,西湖,从字面理解即位于城市西侧的湖,很多城市都有西湖,如苏轼在古代颍州的西湖留有诗句“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位于广东的惠州也有西湖,而且大文豪苏轼也曾来到此地西湖打卡,同为江南名城的扬州,也有西湖,不过是谓之瘦西湖景区。放置全国,各地东南西北湖的数不胜数,杭州西湖建设开发的最为成功,不仅成为国家旅游风景区,更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自是吸引到海内外观光客慕名而来。杭州西湖,作为著名风景观光地,千百年来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欣赏旖旎风光,白居易在忆江南中都写到最忆是杭州,北宋文人柳永描写杭州西湖美景时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南宋杨万里更是赞美西湖印日荷花别样红。

    杭州地处长江下游,四季分明,因此西湖各时节景色迥异,春日里的杨柳堆烟,也即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夏日夕阳下的雷峰塔,冬日里的断桥残雪,被纳入一元人民币上的三潭映月背景,号称有十景之多。南宋诗人杨万里在京师杭州时也曾留下妙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也即是说夏日六月时的西湖风光,与其他时节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或许在诗人看来,西湖美景尽在夏日里。明代文学家张岱曾在下雪天里西湖游玩,著作《湖心亭看雪》一篇,写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也即雪天的西湖,所见皆为白,可谓是别有一番风味。西湖留下了的不仅仅是诗词文学,更有众多的人文,如被《新白娘子传奇》带火的雷峰塔,西湖周边还有一些历史名人的足迹,如武松与苏小小墓,供奉岳飞的武岳庙,纪念吴越国钱王的祠堂等。流传已久的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实际上人们更多的只是青睐于杭州,而非苏州,想必重要原因便是杭州有了这么一个享有盛名的西湖,其次是它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吸引到诸多文人在此留下名篇佳作。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诗相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诗相》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诗相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诗相》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