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力挽狂澜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大司马第625章力挽狂澜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冬十月,冬风萧瑟,洛阳内外肃杀一片。

    行宫内,登基数月的曹叡,正与刘晔、卫臻、孙权、陈群等大臣,商定来年的备战措施。

    “陛下,自准公卿、列将,及豫、兖、徐、青四州籍贯之吏民有明战阵之略者谒军起。三月之内,郡县得兵者络绎不绝,四州三十余郡,共得兵四万余人,诸部名册已送至各州郡。今州郡长官特向朝堂上疏,请授官职与从军豪杰,以正君臣从属之名分。”陈群说道。

    曹叡姿态谦逊,问道:“陈司空有何高见?”

    陈群思虑少许,拱手说道:“陛下,自募从军者,不如依区域而分,近江淮者,另设城督,听由郡守军令;如远江淮者,可授别部司马,由州郡统之。”

    军中有军司马职,秩比千石。但别部司马者,军司马别营领属,其兵多少各随时宜,非有正式编制,属于为安抚有功人员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与后世的独立团有类似相近之处。

    “善!”

    曹叡点了点头,说道:“可如司空之所言,授城督、司马之职与义士豪杰,分由州郡长官统领。当下册封委任之事,可由尚书台负责。”

    “诺!”尚书令孙权应道。

    曹丕去世之前,因形势败坏之故,司马懿建议河南自募兵马。但曹丕顾虑名声,及忧虑会动摇曹魏在中原的统治,不敢放开口子。

    曹叡上位之后,面对曹魏国内稀烂的摊子,即便明知司马懿的建议是饮鸩止渴,但为了让曹魏活下来,曹叡也不得不采纳司马懿的旧时之建议,除了让河南四州自行招兵外,还让魏公卿大族、将领子弟率族人、部曲投效军旅。

    此政令下达之后,大量公卿、将领子孙,及州郡中的豪强、游侠为了谋求政治地位,起兵从者众多,各带甲胄、兵器、弓马前往州郡从军。

    颍川士人自投效曹氏起,前中期受重用者,多是荀、钟二人。而后随着曹丕继位,陈群逐渐成为颍川士人的代表人物,与司马懿、孙权三人掌握了曹魏的政治。

    在司马懿出镇荆宛之后,陈群、孙权分掌洛阳内外之事。但因陈群根基深厚之故,尚书台多以其为主,孙权为尚书仆射。

    初上台的曹叡,彼时欲借孙权之力,插手尚书台之事。结果被陈矫以‘此自臣职分’为由,将其阻拦在尚书台之外。

    陈矫这句话若以明清君臣价值观来看,似乎大逆不道。但实际上以东汉时期的君臣价值观来说,陈矫此番言语并无大的问题。

    两汉时期,皇帝统治天下,不是独夫专治,而是与臣子有明显的职权划分。皇帝将某件事交予臣下之后,除了臣子干得不好,否则皇帝不太会越级插手。甚至支配职能部门上,皇帝亦不会去插手。

    用诸葛亮教授刘禅的话来说,君臣之政,犹如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以义。……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

    换一种理解,皇帝可以看成职位,天子可视为一种爵位。皇帝具有自己的职权范围,而臣子亦有职权范围,二者相辅相成,共御天下。

    在这种君臣权利分配明确的思想影响下,刘禅实际上可以接受诸葛亮、霍峻的专政。因为在刘禅的价值观下,霍峻的权利属于是他与刘备额外赋予的权利,而非霍峻的强取豪夺。

    君臣关系之间的扭曲,从两汉到明清变化非常之大。其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司马懿所主导的高平陵之变关系莫大。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之所以能成功,不仅是曹爽侵犯了老臣们的政治利益,而是司马懿利用了君臣之间存在的潜规则,统一了反曹爽战线。

    在司马氏掌握大权之后,不断打破之前存在的潜规则,最终历经三代之久,由司马炎篡位成功。后世君主为了吸取晋代魏的政治教训,不断加强皇帝集权,去削弱臣子的独立性。

    当下曹叡虽不太乐意自己被怼,但碍于自己威望及根基关系,不仅不生气,反而对陈矫加以封赏,以尚书兼领侍中。

    尚书令陈群,曹叡更是尊重其托孤大臣的名分,下诏拜陈群为司空。由尚书仆射孙权迁任尚书令,且保留原有之职权。

    今陈群上奏,曹叡为示尊敬,更是完全依照陈群的想法。

    曹叡环视左右,问道:“淮北、河南辽阔,颍、汝、泗、涡大水,与淮水相通。寿春被贼所取,以水贼过往之事观之,明后两岁恐会起兵犯我,敢问诸卿,今当何以御敌?”

    在众人的辅佐下,曹叡逐渐稳固朝中格局,这让曹叡有精力关注军事。加上饮鸩止渴的募兵措施,曹魏在地方上也有了一支勉强能用的部队。

    形势良好之下,曹叡需要考虑如何为曹魏搭建起一条靠谱的防线,将南汉阻于淮北。

    闻言,刘晔沉吟少许,说道:“禀陛下,古来用兵,首在运粮。运粮之途,首用舟舸,次用驴马。南土少驴马,贼向北而用兵,唯选水道而北进。”

    “四水之中,能与黄河连通者,东为荷水,西为鸿沟(蒗荡渠)。荷水者,昔吴王夫差为与齐王争霸所通之水,舟舸浮于淮、泗,可达于大河。而欲通走荷水者,唯破彭城,军次湖陆,入荷水,再入大河。”

    “鸿沟者,蒗荡渠也。昔武皇帝引洛水入蒗荡渠,以通涡、颍二水,而后入淮水。先帝征淮南,走从蒗荡渠入涡、颍,而后舟入淮水。涡水之要,在城父与谯;颍水之重,在于陈县;汝水之重,首在悬瓠(上蔡)。”

    在元之前虽无京杭大运河,但是不代表没河道可以从淮水进入黄河。除了鸿沟外,在山东地区还有一条不为人知的河道,即荷、济之水。荷水为济水下游之水,其水从大野泽而出。

    刘裕一伐南燕,收复青徐之地。二伐关中时,刘裕从寿春出兵,而后用舟舸入泗水,再通过荷水,进入黄河。从黄河逆进,进入了关中地区作战。

    至于鸿沟,因东汉黄河泛滥之故,鸿沟水系逐渐被泥沙所淤积。而后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为了向南方用兵,派人疏通了鸿沟,引洛水联通涡、颍二水。

    如刘裕二伐时,便让檀道济、王镇恶出寿春,从颍水进攻许、洛。当然亦有江汉地区兵马,从宛城呼应檀道济、王镇恶二人。

    “贼自诩季汉之后,常有力复中原,兵向许洛之心。故如欲向司隶用兵,贼将兵分二路,一路出襄樊,以淯水为道,叩宛城;一路出寿春,兵入汝水,破汝南。二军汇至颍川,而后兵指洛阳。”

    刘晔在曹叡的示意下,走到中原河道舆图旁,指点江山说道:“或贼效夫差伐齐,从邗沟向北用兵,出下邳,克齐地,而后兵至大河;贼江汉之兵出宛城,以为兵马呼应。”

    “淮北之水道,水流缓且慢。如欲用兵,唯四至七月之间。故以晔之见,为防水贼用兵,当重兵屯上蔡,固守汝水。兵将守颍水之陈县,涡水之谯、城父,遏守水道,以阻贼向北之用兵。”

    孙权略有疑惑,说道:“且慢,为何将重兵屯上蔡。颍、涡二水可至许洛。如贼从颍水,破谯县,岂不兵至许、洛乎?”

    曹叡笑了笑,开口说道:“汝水为淮水之上,贼若从颍水向陈县用兵。汝水之兵可顺流而下,截断颍口,水贼无粮。两军夹击,当可抚覆没其军。”

    “故如此屯兵,贼欲向许、洛用兵,唯有先取上蔡,而后方可兵入颍川。而欲取汝南,则非易事!”

    南朝北伐中原,基本是离不开水道河流,故而进军路线明确。用兵路线明确,那么对北朝来说甚是容易防守。如在河流的重要河段派兵驻守,则能阻止南朝兵马向北挺进。

    至于为何在汝南派遣重兵坐镇,则是利用汝水为诸淮水之上的优势。汉军向颍水挺进,汝水兵马顺流之下,可以截断汉军粮道。其形势与当初曹操断泗口,包围霍峻的兵马操作类似。

    “陛下英明!”

    刘晔舔了一句,进而解释说道:“上蔡,另名悬瓠城。悬瓠者,形若垂瓠,如以悬瓠为命之。其城引汝水环绕,为古之险峻之所,其坚不下寿春。屯重兵于悬瓠,可遏贼向许洛用兵之道。”

    “嗯!”

    曹叡略有所得,说道:“如此观之,豫州之兵当屯上蔡,而后别遣大将屯陈、谯二城,以阻水贼向许、洛用兵。”

    说着,曹叡用手指了指舆图上的泗水,说道:“泗水之重在彭城,当让徐州刺史镇之。青州刺史屯琅琊,断水贼入齐地之通道。兖州刺史率兵为后,随时支援青、徐二州兵马。”

    刘晔沉吟少许,补充说道:“陛下,汴水亦可入大河,当让人注意石门。”

    “不!”

    曹叡摇了摇头,说道:“汴水为泗水之支流,其石门险峻,为通河之要地。水贼若敢从汴水用兵,我军可派骑卒绕后,截抄石门,断其归路。”

    顿了顿,曹叡看向众人,说道:“开一门,以为诱敌之用。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娴知兵略,群以为善!”陈群赞扬道。

    “陛下英明!”孙权、卫臻等人应和。

    曹叡微微颔首,说道:“诸卿若无异议,让河南兵马依照如此布兵。”

    “诺!”

    近月以来,曹叡表现出来的军事能力,不仅让曹魏众臣信服,亦让他们多了几分安心。如果曹叡像他父亲曹丕一样,怕曹魏活不了多久。

    聊完正事之后,曹叡又与众臣聊了一会。

    与此同时,校事官赵印不用通报,从殿侧直行入殿,凑到曹叡耳畔嘀咕了片刻。

    校事官,曹操为监控忠于汉室大臣所设。后来在清除官吏中有突出贡献,且有监察百官之能,故而被曹操一直保留下来,类似后世大明的厂卫。

    曹叡挑了挑眉,除了孙权、刘晔之外,笑着请众臣出殿。

    待众人退下之后,曹叡看向赵印,问道:“可有死间人选?”

    “启禀陛下!”

    赵印奉上巾帛名单,说道:“臣筛选出二人,一人徐州人士,另一人为青州人士。二人各有才能,或口才过人,或善治民。如令其南下,依托人脉,当能获取官爵。”

    曹叡看着巾帛上二人履历,问道:“可忠我魏室乎?”

    “请陛下放心,二人恭顺父母,尤重感情。且因武皇帝之故,我大魏对二人有恩德。二人如若南下,断不敢反叛!”

    曹叡考虑良久,说道:“蝮蛇恐不可用,让隐蛇入宫觐见。”

    将隐蛇履历交予孙、刘二人浏览,曹叡叮嘱说道:“让蝮蛇至幽州任官,以免泄露口风,被南人细作知晓。”

    “诺!”

    (本章完)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大司马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大司马》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大司马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大司马》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