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8将在外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隆万盛世1058将在外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魏广德想的对不对,只能说还真让他蒙对了。

    缅甸的民族关系复杂,缅甸国王只是对平原地区实施统治,在山区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度。

    英国人保留了这一制度并采取分而治之政策,利用少数民族间招募雇佣军镇压反抗。

    古代缅甸政治结构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松散而雅致,除了首都及近郊地区在缅族贵族和官员的细腻照料下盛开之外,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则主要实行「土司制」。

    宛如各具特色的花瓣,在当地首领的统治下独立绽放,他们以进贡、通婚或提供兵员等方式与中央政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臣属关系。

    当英国人涉足缅甸,他们的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加强殖民统治、削弱本土势力,而是有意识地煽动各族之间的对立,宛如一阵阴风,使得原本和谐的民族关系变得风雨飘摇。

    英缅总督不仅保留了山区少数民族原有的土司制度,更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巧妙地在少数民族间招募雇佣军,利用这些军队去镇压缅族或其他各民族的反抗。

    在镇压山区少数民族的过程中,英国人逐渐发现,这里的民众性情彪悍、桀骜不驯,就像一匹匹未被驯服的野马,只听从于原来的土司。

    这个发现仿佛为英国的殖民统治打开了一扇大门。

    1886年,殖民地官员在给英国政府印度事务大臣的信中写道:「掸族、克钦族和其他山区部落是在世袭头人的统治下生活,他们的权威足以维持他们的秩序。

    在那儿不需要对付分散的大众,而只需对付具有高度组织、以道德和行政管理的个人统治者。

    如果我们获得了这些统治者的忠诚,我们将会尽可能快地实现我们的目标,所有的征兆都表明这不是一个困难的任务。」

    而在这一时期,英国人还将罂粟的种子带到了缅甸。

    缅北的掸邦、克钦邦,如同一片神秘的乐园,是世界上最优质的***生产地之一,这里的土壤似乎特别适合罂粟的生长。

    在当地势力发现了这个发财机会后,他们迅速扩大罂粟种植,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军队,「以军护毒,以毒养军」。

    这片***王国逐渐演变成「金三角」最大的制毒、贩毒地区,犹如一个无法破解的诅咒,使缅甸人民陷入了无尽的深渊。

    「分而治之」作为一种统治政策十分古老,历史上,罗马帝国、埃及、波斯帝国以及拿破仑时期的法国都曾经实行过这种政策。

    英国是典型的海权强国,其基本地缘特征就是领土面积有限且远离大陆,经济和商业主要靠海洋通道将其不连贯的领土连接在一起。

    这使英国具有将欧亚大陆国家分裂为较小单位的固有倾向——因为国家越小,就越要依赖强国,国家越小也越容易被掌控。

    英国统治者明确提出「分而治之」政策是在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后,莫拉达巴德地方驻军司令官琼·柯克中校在一份文件里写道:「我们的态度是尽力维护现存的宗教和种族分裂,而不是使之融合,分而治之应该是印度政府的原则。」

    孟买总督爱尔芬斯顿非常赞赏这种观点,他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分而治之是古罗马的座右铭,也应当是我们的座右铭。」

    因此,英国「在每一个殖民地里进行分化,利用这一部分去反对另一部分。」

    这就是英国在其殖民地统治中惯用的「分而治之」政策,而这种统治方式也被推广到其他的英国殖民地。

    值得注意的是,二战后,英帝国从其殖民地精心撤退之后出现的印巴分治问题、南非种族问题、新马问题、中东领土纠纷及族群冲突

    等问题,某种程度上与英国的殖民统治遗痕不无关系。

    大明有没有实力殖民这些地方,就当下肯定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最多就是通过蛙跳的方式,在沿海建立一些据点,通过水师航线相互连接在一起。

    只是当下的通信条件限制,地理太远的地区,还是任命全权总督为好,统领一地的军政大权。

    而这样的封疆大吏,要想赢得稳定的统治也不丑陋,缺乏明显的特征。

    网站转码内容不完整,退出转码页面。或者下载无广告阅读网站转码内容不完整,退出转码页面或者下载欢迎您!!!

    这位年轻人望着面前的空酒杯,叹了口气道:

    「然后?

    下载星文阅读app阅读最新章节内容。

    「然后我就辞职回到乡下,来这里和你吹牛。」

    说着说着,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带着几分促狭意味的笑容。

    那位男性客人怔了一下:

    「你刚才讲的那些是在吹牛?」

    「哈哈。」吧台周围爆发了一阵笑声。

    笑声稍有停息,一位瘦削的中年男子望着那略显尴尬的客人道:

    「外乡人,你竟然会相信卢米安的故事,他每天讲的都不一样,昨天的他还是一个因为贫穷被未婚妻解除了婚约的倒霉蛋,今天就变成了守尸人!」

    「对,说什么三十年在塞伦佐河东边,三十年在塞伦佐河右边,只知道胡言乱语!」另一位酒馆常客跟着说道。

    他们都是科尔杜这个大型村落的农夫,穿着或黑或灰或棕的短上衣。

    被叫做卢米安的黑发年轻人用双手撑着吧台,缓慢站了起来,笑眯眯说道:

    「你们知道的,这不是我编的故事,都是我姐姐写的,她最喜欢写故事了,还是什么《周报》的专栏作家。」

    说完,他侧过身体,对那位外来的客人摊了下手,灿烂笑道:

    「看来她写得真不错。星文阅读app

    「对不起,让你误会了。」

    网站转码内容不完整,退出转码页面。或者下载无广告阅读网站转码内容不完整,退出转码页面或者下载欢迎您!!!

    「怎么称呼?」

    「询问别人之前先做自我介绍不是常识吗?」卢米安笑道。

    那名外乡来的客人点了点头:

    「我叫莱恩.科斯。

    「这两位是我的同伴瓦伦泰和莉雅。」

    后面那句话指的是就坐在旁边的一男一女。星文阅读app

    男的二十七八岁,黄色的头发上铺了点粉,不算大的眼睛有着比湖水蓝要深一点的颜色,穿着白色马甲,蓝色细呢外套和黑色长裤,出门前明显有过一番精心打扮。

    他神情颇为冷漠,不怎么去看周围的农夫、牧民们。

    那位女性看起来比两位男士年纪要小,一头浅灰色的长发扎成复杂的发髻,包了块白色的面纱充当帽子。

    她眼眸与头发同色,望向卢米安的目光带着毫不掩饰的笑意,对刚才发生的事情似乎只觉得有趣。

    酒馆煤气壁灯照耀下,这位叫做莉雅的女性展露出了挺俏的鼻子和弧度优美的嘴唇,在科尔杜村这样的乡下绝对称得上美人。

    她穿着白色的无褶羊绒紧身裙,配米白色小外套和一双马锡尔长靴,面纱和靴子上还分别系了两个银色的小铃铛,刚才走进酒馆的时候,一路叮叮当当,非常引人瞩目,让不少男性看得目光都直了。

    在他们眼里,这得是省府比戈尔、首都特里尔这种大城市才有的时尚打扮。

    卢米安对三位外乡人点了点头

    :

    「我叫卢米安.李,你们可以直接叫我卢米安。」

    「李?」莉雅脱口而出。星文阅读app

    「怎么了,我的姓有什么问题吗?」卢米安好奇问道。

    莱恩.科斯帮莉雅解释道:

    「你这个姓让人恐惧,我刚才都差点控制不住自己的声音。」

    见周围的农夫、牧民们一脸不解,他进一步解释道:

    「接触过水手、海商的人都知道,五海之上有这样一句话流传:

    「宁愿遭遇那些海盗将军乃至王者,也不要猷在,倭寇在浙江根本不敢造次。

    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这次面对和文官的纷争,戚继光第一时间选择先向兵部上报此事。

    显然,他是支持第二条意见的,而辽东的文官,从督粮道到御史,大多支持第一条,要求尽快剿灭王杲残部,不留丝毫隐含。

    这或许又是辽东一次小小的文武之争吧。

    戚继光为了保险,把分歧捅到兵部来了,等待兵部的指示。

    到时候,有了兵部背书,不管选择哪一条,事后都不会有麻烦找到他身上。

    完全没有自主的权利,这或许就是明朝武将的悲哀,一切只能看文官老爷的意思行事,而不能纯粹从军事角度思考问题。

    魏广德看完文书,略做思考就问道:「兵部的人在外面等着吗?」

    「是的,那书吏是谭尚书房里的,还在宫外候着。」

    芦布小声说道。

    拿出一张票拟的纸条,魏广德提笔在上面写上「将在外」三个字,就放下笔,拿起纸条轻轻吹了几口气,让上面水迹快些干。

    之后,才把纸条对折交到芦布手里,吩咐道:「拿去,让他交给谭尚书。」

    「是。」

    芦布答应一声,拿着纸条就转身出门。

    魏广德把文书和自己先前所写的记录收好,放进旁边一个放私人物品的盒子里。

    他选择支持戚继光,虽然这段历史是全新的,魏广德也不确定这么做对还是错,但是他选择支持他。

    戚继光早在辽东战事结束后,就向京城传递过消息,那就是古勒城和王杲身边的随行人员,已经全部诛杀干净,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那些没有死在辽东的女真人,也在京城被处决,是真的一个不留。

    对历史白痴魏广德来说,在他眼中,那个后来在辽东叱咤风云的努尔哈赤应该已经是死了。

    努尔哈赤死了,李成梁也离开了辽东,女真的崛起就变得完全不可能重现。

    不过针对女真的削弱计划,大明依旧还是要进行,绝对不能再出现王杲那样强大到敢于对抗朝廷的势力。

    也因此,利用王杲之子阿台和阿海,让他们为大明朝找出女真部族中反对朝廷的部族来,在魏广德看来比击杀他们更加有利。

    谁会相信阿台和阿海对明廷的恨意,只要是他们经常联络的人,魏广德相信八九不离十,就是女真部族中反对朝廷的余孽。

    所以,把围剿他们的权利给戚继光,由他判断出手围剿的时机,在魏广德看来才是最好的选择。

    收拾好心情,魏广德重新开始处理奏疏,这些才是他的公务,是他必须尽快处理的。

    福建月港外海,三条大福船在风帆的推动下,快速向着港口驶来,此时站在福船高台上,已经可以远远看到大陆的轮廓。

    「快到了,看到陆地了。」

    船楼上,负责瞭望的船员冲着下面人兴奋的大声喊道。

    甲板上的船员听到上面的喊声,不少人激动的跑到船头,眺望着前方。

    船头上,一面日月旗迎风飘扬。

    大明并没有国旗,所有出月港的船只都会领到一面「日月旗」,算是大明国号的象形版。

    是的,中国古代通常都是国号,便于文字记载,而忽略了国旗。

    而写上国号的旗帜,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国旗,只不过没什么讲究,所以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国旗。

    国旗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欧洲,第一面被承认的正式国旗据说是丹麦国旗,出现在1219年。

    传说在这一年,丹麦国王发兵征伐爱沙尼亚,在一场陷入困境的战斗中,一面带着白色十字图案的红布出现在丹麦人手里,不知谁说只要跟随这面旗帜,他们就能取得胜利。

    以这面旗帜为前导,丹麦军队不可思议的取得战争胜利,于是这块布被认为是圣物带回丹麦。

    丹麦人认为它拥有神力,所以白色十字红布成为丹麦的象征,带领丹麦人前进。

    而在此以前的欧洲国家,使用的都是印有家族徽章的旗帜。

    月港来往的夷人船只带来了他们的国旗,所以福建官府才制作了这种旗帜作为明船的标识。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隆万盛世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隆万盛世》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隆万盛世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隆万盛世》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