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钱财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隆万盛世1051钱财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工部和户部可以说已经准备妥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魏广德的视线看向张居正,他是首辅,现在又和宫中大红人冯保关系密切,所以宫里的沟通就是他来做。

    曾经,这个位置是他的。

    只不过因为一些事儿的发生,魏广德和冯保的关系逐渐冷淡下来,已经不复当初。

    「宫里已经打了招呼,想来陛下和两宫应该已经知道了。」

    主位上端坐的张居正缓缓开口说道。

    正说到这里,门外书吏进门躬身道:「老爷,诸位大人,宫里来人了。」

    闻言,张居正点点头,「让他进来吧。」

    书吏出门,片刻后就有一个內侍进屋,先是一脸惊讶,毕竟屋里人有点多,还都是朝中大员。

    很快,內侍稳住心神,走到张居正面前躬身道:「娘娘口谕,宣内阁三位阁老进宫。」

    「可知娘娘何事相召?」

    张居正随口问道。

    「奴才不知。」

    在这么些朝中大人物面前,內侍可不敢放肆,谦恭答道。

    「那这样,我们先进宫看看,应该就是说这件事儿,你们回各自衙门等消息,让下面也坐好准备,若是有了旨意,我们会最短时间通过六科审核,把旨意发出来,你们就按照计划尽快开工。」

    张居正起身,对朱衡等人说道。

    朱衡、王国光等人纷纷说是。

    一行人出了内阁,小內侍带着张居正、魏广德三人前往慈庆宫,而其他人则径直出宫回衙门继续办差。

    边走,王国光还在小声和朱衡说话。

    「大司空,这银币还是优先铸造一批一两的和一钱的,京官们这个月的俸禄,户部就等着这批银子发放下去。」

    「好说好说,钱模都已经准备妥当,只等户部银子到位,马上就可以开工。」

    「银子早就准备好了,只要圣旨一下,户部终于可以轻松一年了。」

    王国光不由得有些感叹着说道。

    别人只看到尚书大人的权势和风光,却不知道坐在大明朝尚书位置上的压力。

    特别是现今的大明朝户部,虽然现在不是嘉靖朝那时候年年亏空,可也好不到哪里去。

    要知道,当初留下来的财政窟窿,现在还有好多都没补上。

    亏空数额巨大,户部每年节衣缩***简开支,能剩余的钱财也是不多。

    可以说,太仓虽然常年有百余万两存银,可其实都是已经预订出去的,只是户部一直压着不让提走,否则户部就空了。

    要是期间发生个什么紧急的事儿,连灵活的银子都没有。

    不过现在好了,今年的财政看样子能松活许多,至于能有多少,就看工部那边给不给力。

    可以说,工部铸币越多,户部能够机动的银子就越多。

    一百万两银子,户部至少可以有十万两银子的进账。

    要知道,这可不是铜钱,而是铸造的银币。

    铜钱,铸造一千多枚才一两银子,而换成银币的话,那就是千多两,户部就赚百两银子。

    要只有,明朝铸币都是用钱模,铸造出来的钱币不仅精美,而且铸造速度也快,就算户部第一次拨出去百万两银子,其实也经不起工部加班加点铸造的。

    弄不好,一年就是几十万两银子的收入。

    而且,兵部太仆寺常盈库里面,可是堆积这千万两白银。

    上百万两银子的收入,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前些年的亏空,但至少能让户部好好松口气。

    关键这不是短期收益,以后各地碎银子征收以后解缴朝廷,还要继续铸币。

    毕竟以后,碎银、银锭这些是不能进入流通领域。

    各家各户可以收藏一些银锭,但是却不能拿出来用,只能到官府兑成银宝。

    那画面,想想都不要太美。

    但就是铸币一项,不仅给工部找到一条源源不断赚钱的路子,户部也跟着沾光,能从中分到不少钱。

    而此时慈庆宫门前,张居正带着魏广德等人已经到了这里等候。

    小內侍已经进去复旨,他们还得在外面等着里面的通报。

    不多时,那小內侍就去而复返,来到三人面前说道:「太后请三位阁老进去说话。」

    三人又跟在內侍身后走进慈庆宫,来到正殿。

    此时大殿左右坐着两宫太后,陈太后居左,李太后居右,而万历小皇帝则是坐在李太后右侧,此刻也是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

    等三人进殿行礼后,陈太后就问道:「三位阁老,以前民间使用散碎银子交易难道不方便吗?需要朝廷重定钱法铸币?」

    「娘娘,自古都是朝廷铸币,自商朝出现铜币,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确定了铸币权为朝廷专有。

    再到秦始皇统一币制,黄金铜钱并行道如今,只是因为历代王朝都是以铸造铜币、金币为主,没有铸造过银币。

    即便有铸造银币,也多是内廷御造用作赏赐之物。

    而自宋朝时起,因铜料不足,钱币无法满足民间百姓和商贾流通之用,所以金银重新开始交易到如今。

    因为朝廷从未打算铸造金银币,所以民间交易使用碎银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而朝廷和豪门大户则多使用金锭银锭。

    这些金锭银锭的铸造,不仅成色不一,重量也是不同,使用起来极为不便。

    此次内阁商议定下由朝廷铸造大小金银币,也是为了方便民间流通。

    特别是因为铜料导致铜钱不足,有了当一钱的小银宝出现,也可以适当弥补因铜钱不足导致市面流通困难。」

    在张居正话音落下时,魏广德也向前走出半步,接话道:「据臣所知,福建月港自开海以来,夷人携带大量白银到我大明交易货物。

    夷人所铸银币造型其丑无比,但是不管是银币的成色还是重量,却都是惊人的一致,据说其国铸造的银币通行东西所有国家。

    而这些成色、重量几乎完全一样的银币,都是奉夷人国人之命铸造,由其国王列出铸币的标准,禁止短少。

    其实,我们铸造的铜钱也是一样的,只是早先因为没有那么多白银,所以对于民间使用白银进行交易也都是听之任之。

    而今海外大量白银涌入,还多是手工打制银币,这些银币在南方各省也颇受商贾和百姓喜爱,所以臣才斗胆建议由朝廷统一铸造大明银宝流通,免得将来市面上尽是那夷人所打造的银币通行。」

    「本宫看了工部铸造的钱币,很是不错。」

    听了魏广德的话,陈太后笑着点点头说道:「李后和皇帝也都很喜欢,既然朝廷铸币可以方便民间流通,那就内阁拟旨,尽快把银币铸造发行出去。

    至于内阁拟重新确定朝廷的铸币权,禁止民间私铸铜钱一事,本宫也没有意见。」

    说道这里,陈太后看了眼旁边的李后,见她也是微微点头,于是接着说道:「那就一并禁止吧。

    民间私钱泛滥,也是朝廷铜料不足导致的,不得已而为之,现既然已经有银币为补充,自然最好不过。」

    「遵娘娘懿旨。」

    听到陈太后的话,张居正带头,带着魏广德和吕调阳躬身接旨。

    随后,陈太后又询问了金币的情况。

    奏疏中虽然说了朝廷也要铸造金币的事儿,可是工部仓促之间还没有拿出金币的样币,此次只有三种银宝,即一钱、五钱和一两三种银币,但是做工之精美却是远在西班牙银币之上。

    只要朝廷铸造的银币能够保证重量和成色,要独霸大明,甚至随着大明商人的足迹流向海外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在之后二三百年时间里,西班牙银币一直都是充当着世界货币的属性,西班牙银币可以毫无阻碍进入任何的国家和地区,和西班牙制定的银币铸造标准是很有关系的。

    不过,如今随着大明银币的铸造,西班牙银币遇到了强劲的对手。

    大明银宝凭借大明强大的国力,将比西班牙银币更加受到商人们的喜欢。

    「朝廷的金币不会抛向市面,而是留在常盈库里?」

    听到张居正的解释,陈太后和李太后只是微微皱眉,随即很快就释然。

    在她们看来,银币的购买力就已经很强大了,更别说金币。

    拿出金币进行交易,怕是可以直接扫光一般中小号商铺里的所有商品了,民间使用确实勉强了些。

    搜集黄金做为朝廷储备,知道消息的屈指可数,若是此时说出来,怕是很快就会传遍宫城,进而传遍整个北京城。

    所以在这里,不管是张居正还是魏广德,都没打算告诉两宫太后实情。

    至于小皇帝,魏广德会在以后,当黄金价格变动以后,当做一门课程专门讲给小皇帝听,让他知道其中的厉害就行了。

    反正朝廷储备大量黄金,任何时候都会处于不败之地。

    当然,此事也是瞒着冯保的。

    对于内廷这些贪财的阉人来说,要是他们知道了黄金价值会因为大量海外白银涌入而暴涨,后果难料。

    说实话,虽然和张居正是盟友关系,可是在此事上,张居正的态度和魏广德一致,他也不相信冯保等内阁太监会真的保守秘密,不参与其中牟利。

    如今按照锦衣卫密查的结果,京城的金楼银店里,大概可以兑换二十万两的黄金。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而是那些金银楼老板可以拿出来兑换的黄金。

    实际上,京城的勋贵权臣府上,多多少少都存着不少金银。

    对于在京城的达官贵人来说,或许上万两黄金一时半会凑不出来,几千两还是能拿出来的。

    而白银,这些人家能拿出来的更多。

    所以一旦消息泄露出去,怕是朝廷就再无黄金可换。

    没有黄金在手,朝廷就等于失去了控制市面上流通白银的能力,对大明经济肯定是不利的。

    这点,魏广德是把厉害关系详细告诉了张居正和刘守有,因为大规模从市面上兑换黄金,他是打算借助锦衣卫的力量来办。

    不止是京城,还包括南京、苏杭等富裕州府,都要在朝廷大量铸造银币推出后,快速把市面上流通的黄金一网打尽。

    在三人离开慈庆宫回内阁后,慈庆宫里,李后还在和陈太后讨论奏疏里说的铸币之利尽归户部,这「之利」到底有多少。

    陈太后一开始还没太注意,毕竟朝廷一进一出自有章法,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把公家的东西揣进自己口袋。

    可是李后不是,毕竟是小户出身,对于钱财比较上心。

    他希望儿子能够接受的是个强盛的王朝,而不是隆庆皇帝接手的那样一个烂摊子。

    是的,嘉靖朝留下来的,除了户部巨大的财政窟窿,其他还有什么?

    隆庆朝开始那两年,朝廷的财政依旧是亏空,只不过数额很小而

    已。

    也就是到了隆庆四年以后,因为军费开支缩减,每年朝廷才有了少量结余。

    虽然大同和议确实有丧权辱国,需要向蒙古人送「岁币」的嫌疑,但这份和议确实让濒临崩溃的明朝财政缓了一口气,至少拖延了时间,让张居正有时间进行内部改革,重新丰盈国库。

    可就算这样,大臣们还是坚决反对隆庆皇帝调用国库钱财给后宫置办头面等物。

    两宫太后虽然理解,但心中要说没有怨气是不可能的。

    陈太后或许好些,毕竟那时候她几乎已经是被打进冷宫,也就是最后俩月,隆庆皇帝也后悔起来,才重新将她召回。

    可李太后那会儿,宫中的很多开支也因为内廷没钱,外廷不愿意给付而很不高兴。

    两人的对话,自然落在小皇帝朱翊钧耳中。

    按说小皇帝是不应该关心钱财的,因为在他成长过程中,应该不可能接触到钱财。

    可或许天赋的关系,亦或者魏广德教育的原因,小皇帝此时已经有了自己对钱财的认识,只不过不曾和外人说起而已。

    此时,他就如同懵懂无知的小孩般,只是静静听着两位母后的对话,也在脑海中思考学到的东西。

    魏广德当然不会教育小皇帝什么「大丈夫岂可一日无权」的话,但是魏广德却把王朝崩坏大多坏在没钱上给他讲述过。

    其实历史上许多朝代覆灭,看上去是因为百姓无法承受暴政揭竿而起,但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王朝因为腐败和因此造成庞大开支。

    当朝廷收入和支出不匹配,就只能对税法动手,希望增加朝廷收入,而往往这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税法改动,针对的不仅对平民,还有中下阶层。

    当他们不满暴政,也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刻。

    说到底,其实还是钱。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隆万盛世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隆万盛世》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隆万盛世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隆万盛世》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