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李鸿章回乡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崛起从挽明开始第125章 李鸿章回乡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曾国藩的奏折报到朝廷,咸丰皇帝还是支持了曾国藩,在曾国藩的奏折上朱批道:“准奏!办理土匪,必须从严,务期根株净尽。其他事宜,由你便宜从事。”

    这一下子,地方官没话说,明面里不敢再和曾国藩对着干,只能暗地里给他使绊子,也叫他“曾剃头”、“曾屠户”之类的诨号。

    但是在长毛日渐壮大的影响下,许多不满地方官压迫的穷苦农民依旧反抗不断。

    李瀚章建议曾国藩把这些人送官府处理,但曾国藩不同意,说:“现在湘地匪患形势严峻,特别是湘西,穷山恶水出刁民,存在爆发大规模动乱的危险,必须断然采取铁腕高压政策。”

    “恩师,乱世是当用重典,但不必都经过我们的手,我们的志向,短期应该是东南半壁天下,还是要注意名声。”

    曾国藩说:“莜泉,我们可以鼓励乡绅捕杀和捆送本乡、本族之敢于反抗之民,治以家刑,重的再杀头。”

    李瀚章说:“各地的土豪劣绅平时就欺压良善,如此一来更是为所欲为。”

    曾国藩说:“我看还是在团练大臣公馆直接设立审案局,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

    李瀚章说:“这样的话,审案局的人便可以随意捕人、审讯、杀人。因为用刑苛酷,凡被抓入审讯者,很少能够生还。这不是跟明朝的锦衣卫一样了吗?这样势必也会得罪官府。”

    “这世道,不得罪人,就没法成事。”曾国藩这次没有听从李瀚章的劝告,半年时间,审案局就直接杀人173名,其中“立予正法”者就达140名,毙杖33名。

    曾国荃在老家也没闲着,杀了不少人,其中还有只是和他有过节的土豪。

    那天,李瀚章正在整理各地团练的汇报,一位青年后生来访。

    李瀚章见那人相貌堂堂,约在二十岁左右,中等身材,宽长脸,身穿灰色粗布棉袍,问道:“你是?”

    “晚生王闿运,拜见大人。“那人进得门来,在李翰章面前行了一个礼,自我介绍道。

    “你就是衡阳的王闿运?”李瀚章将王闿运细细地打量一番,他虽穿衣朴素,却神采奕奕。

    “怎么?大人认识我?”王闿运此时还是一个后生,惊讶于李瀚章听说过他的名字。

    “听说过你的一些事情。“李瀚章说:“据说有一人持着‘欠食饮泉,白水焉能度日‘的上联到东洲书院求对,你以‘麻石磨粉,分米庶可充饥‘相对。在读书人中,你的大名不小。”

    “多谢大人谬赞。诗书文章,不比大人安邦定国。”王闿运说。

    “你今日来,有何赐教?”李瀚章问道。

    王闿运说:“晚生是来劝曾大人的。昨日,我在渡口拜读《讨粤匪檄》,真是一篇好文章,文采飞扬,笔力雄肆,鼓舞人心。但是曾大人却恶名远扬,晚辈觉得不值。”

    “哦,你这一点倒是和我英雄所见略同。”李瀚章见王闿运口齿清爽,谈吐不俗,想试一下他的才学,微笑问道:“《讨粤匪檄》好在哪里?不过是一篇檄文罢了。”

    “这篇文章可不简单,不亚于一支千人劲旅。晚辈认为,东南半壁江山凭此一纸檄文可以安定……粤匪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此其残忍残酷,确实万民公愤。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天下自当号召义旅,助公征剿”。”

    “此文乃是我草拟,曾公定稿。倘能真如足下所言,则实为万民之幸。”李瀚章说。

    “《讨粤匪檄》好矣,原来是大人的手笔,果然不凡。然此中有一大不足,大人可曾注意?”

    李瀚章心里吃了一惊,曾国藩素以文章精炼著称,眼前这位年轻人是个聪明过人的才子,既然敢这么说,便问王闿运说:“《讨粤匪檄》仓促写成,哪有不妥之处?”

    王闿运说:“大军出师,颁发讨伐檄文,向来为统帅所重。故当年汤王伐桀有《汤誓》;武王伐纣在牧野作《牧誓》,《讨粤匪檄》回避了洪杨叛逆的主要意图,大人可想过用夏变夷,斩邪留正,誓扫胡尘,拓开疆土。此诚千古难逢之际,正宜建万世不朽之勋。现在湖南的团练,顶多卫道之师、护教之师,志向还不如长毛。”

    李瀚章斜眯着眼睛,将眼前这位刚过弱冠的后生刮目相看,笑道:“那足下认为我等的志向当如何?”

    王闿运说:“维护君臣人伦、孔孟礼义,不足以当檄文。我们可以占据东南半壁江山,甚至挥师北上,以图中原。”

    李瀚章想到王闿运一直醉心于帝王之术,“有志不在年高”,诚哉斯言!

    于是,李瀚章说:“足下高见,可以成大事,将来前程不可限量!”

    王闿运起身答谢:“多谢大人夸奖,晚生荣幸至极。晚生愚见,《讨粤匪檄》还有不足之处,满人入关二百年来,历代都对汉人防范甚严,现今湘军兵强马壮,训练有素,朝廷对此恐怕一喜一惧。望转告曾公,早加准备,免遭不测。”

    “后生可畏!你的观点很独特。”李瀚章道:“我们治军严明,礼贤下士。秦无道,遂有各路诸侯逐鹿中原。来日鹿死谁手,尚未可预料。”

    李瀚章这两句话,轻细得只有王闿运一人听得到的话,却如千钧炸雷,使王闿运为之心跳血涌,没想到这李大人乃是一知己,两人相见恨晚,大喜:“倘蒙大人允许晚生随军,则感激不尽!”

    李瀚章满口答应:“明日起你就跟着我吧。只不过,有些话,不足以跟外人道,就连曾公也不要说。明白吗?”

    “晚辈明白。”王闿运拜谢,说。

    杨载福来了之后,忙于筹建水师,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人手缺乏,李翰章建议曾国藩再找一个人。

    “谁还适合当水师将领?”曾国藩问道。

    “衡州彭玉麟。”李翰章说:“长毛能攻下江宁,都因为朝廷不重视水师,恩师可以在衡州训练水师,他可以担当重任。”

    “你代我去衡州邀请彭玉麟吧。”曾国藩说。

    李翰章说:“也好,我亲自去一趟衡州。”

    此时,彭玉麟只是衡州渣江街上一落魄书生,他并不知道李翰章的到来,会给他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此时的彭玉麟,在老家刚娶妻,每天郁郁寡欢。因为他娶的女人,不是他所爱。

    彭玉麟爱的人,他应该称她“姑姑”,两人年纪相约,情愫渐生,甚至私许终身。

    但是,碍于辈份的差异,彭母觉得伦理过不去,说他们八字不合,让梅姑嫁给姚家,四年后死于难产。

    此时的彭玉麟,闻讯身心俱裂,很后悔哭吟“一生知己是梅花”,每画成一幅,必盖一章曰“伤心人别有怀抱”。

    到了彭家,彭玉麟正在画梅花。李翰章在他的背后站了许久,他浑然不觉。

    李翰章仔细端详这数枝梅花,果然是画中含情,不同凡响。

    “好梅,可惜有凋零之感。”彭玉麟画完,李翰章说。

    “阁下是?”彭玉麟长身玉立,英迈娴雅,问道。

    李翰章仔细一看,彭玉麟在清秀的眉目之间透露出一股勇武气概,自报姓名,笑道:“听人介绍,雪琴兄是天下奇男子,恩师心仪已久,特遣我来拜会,今日有幸结识,实为三生缘分。”

    “曾大人请你来找我?”一股相见恨晚的诚意深深感动了彭玉麟,他说:“你们在长沙训练虎旅雄师,保境安民。你文武兼资,担天下重任,您才是真正的奇男子。”

    李翰章哈哈一笑:“湖南也是恩师的老家,我们为三湘尽力,也是应该的,我们想要大办水师,请你效力。早就听说足下深通水师战法,是罕见之材。你可先筹建一营精锐水师。”

    “玉麟其实只是一个书生,虽读过水师兵法,那都是纸上谈兵。”彭玉麟说。

    “足下不必谦逊。恩师深知兄台机警,曾亲擒反贼李沅发,实儒生中少见之英雄。”李翰章说:“听说总督裕泰公以为擒李沅发者必为武人,于是拔你为临武营外委。你一笑置之,竟不受赏,不为官,不为钱,就凭这一件事,足可以看出雪琴兄的将材和德望。”

    “只是为家乡略尽绵薄之力。”彭玉麟淡然一笑:“算不上什么大事。”

    李翰章说:“现在长毛日益猖獗,军情不容闲暇。请雪琴兄尽快搬到桑园街去,立即着手筹建水营。”

    “多谢大人提携。不过,我家中确实是有一点家事还要处理。”

    “什么家事?听说足下至今尚单身一人,要等功成名就后再成家,志气虽可佳,但窃以为不必如此固执。”李翰章说。

    “大人听谁说的?我刚娶妻。”彭玉麟说。

    “哦,这样就好。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娶妻生子,怎能慰老母之心?”李翰章说。

    “娶妻生子,人的一生,能有几个真心所爱之人?”彭玉麟又开始伤感。

    “从军打仗,兵凶战危,生死难以逆料,不能没有子嗣。希望彭兄在离开衡州之前,办完此事。”李翰章笑着说:“军中饷银匮缺,曾大人让我送来这五百两银子,作为足下的安家之费。期望你早日出山,将水师训练好了,和我们一起再浮江北下,进取。”

    “多谢大人,彭某恭敬不如从命。”彭玉麟收下礼物和聘书,决定干一番青史留名的事业。

    过了一周,彭玉麟就搬进桑园街赵家祠堂。

    李翰章觉得彭玉麟和杨载福都是实在难得的水师军官,便向彭玉麟介绍了杨载福。

    刚开始,二人相见甚是欢洽,过来一些日子,双方开始暗地里较劲。

    不久,曾国藩竟然从长沙请来永泰金号老板黄冕到衡州。

    这个黄冕,曾在江苏一带任过多年知府,见过许多洋人炮船,视察过水营,对办水师有经验。他们和彭玉麟一起努力,在石鼓嘴下的青草桥边建一大造船厂,广招各方木匠造船,彭玉麟还为新筹建的水师设计了各色旗帜。

    然后,李翰章等人插起招军旗,衡州、衡山、祁阳一带历来多靠长途运货为生的船民。自从长毛这一两年在湘江、洞庭湖一带点燃战火以来,长途贩运的船民基本没有了生计,他们大都既无田,又没别的手艺,得知曾国藩和李翰章在衡州高薪招水勇,连个橹工的饷银都可以养活四口之家,这一带失业的船民接踵而来。

    湘军水师招募的告示贴出去,短短十天,前来投军的便有二三千,大大超过原来的预想。

    李翰章从中挑出一千五百人,同时建三个营的水师,任命彭玉麟为第一营哨官,杨载福为第二营哨官,褚汝航为第三营哨官,正式建立了强大的水师。

    不久,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大举进攻并占领了安徽的省会安庆,杀死了安徽巡抚蒋文庆,咸丰皇帝震怒,下令各地抓紧时间建立团练。

    李翰章的弟弟李鸿章,此时在京城翰林院,听到哥哥在湖南建功立业的消息,觉得自己也能办团练,写信询问李翰章的意见。

    李翰章回信说:“书生要想封万户侯,还得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于是李鸿章怂恿安徽老乡、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要求回乡办团练,保境安民。

    “吕爱卿,勇气可嘉!”咸丰帝大喜,立即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任安徽团练大臣,开始办理团练,负责长毛土匪的防剿事宜。

    长毛的势力主要在江苏和安徽,吕贤基都蒙圈了,大呼李鸿章害他,奏请咸丰皇帝把李翰章也带回乡。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开始竖起大旗,在安徽老家办起团练。

    辅佐曾国藩差建好了水师,李翰章便回乡帮助父亲李文安,还有李鸿章建立淮军的团练。

    李家父子的团练,在李翰章的调教下,都整齐皆可用。

    李翰章还教导弟弟李鸿章,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

    (本章完)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崛起从挽明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崛起从挽明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崛起从挽明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崛起从挽明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