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拜会曾国藩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崛起从挽明开始第115章 拜会曾国藩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湖南巡抚骆秉章命李翰章率军驻守南门天心阁。李翰章率军力战,保住了天心阁,但是他手下的两千乡勇,毕竟没有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也伤亡过半。他意识到,此时要守住长沙,必须要有外援。

    就在这时,在长沙城北的巡抚衙门里,骆秉章紧急召开会议。骆秉章虽被大学士赛尚阿参奏革职,但新任湖南巡抚是云贵总督张亮基,他从云南的昆明坐马车到长沙,山路崎岖,路上起码得有数月。

    骆秉章在满清官场浮沉二十多年,他深知满清丢城必杀地方官的传统,倘若长沙城保不住,他是要杀头的,现在萧朝贵等人来攻,他只得硬着头皮来应付。

    到巡抚衙门参加军事会议的吃了李翰章,还有布政使潘铎、按察使岳兴阿等人。

    “这位是罗绕典罗大人,本是湖北巡抚,现丁忧在湖南。现在是多事之秋,罗大人对付粤匪经验丰富,本巡抚请他到长沙来帮忙守城。诸位,我们现在是一体,城在人在,城亡人亡。”骆秉章开门见山,给李翰章等人介绍了一位长者,然后问道:“大家有何退敌良策?”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少,绿营兵不堪一击。我们虽说有八千人,但是大多没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长毛有两三万了,大多是流氓,我们的兵怕不是对手,这一仗下来,我们就损不少,需要外援。”李翰章说。

    “那该如何是好?”骆秉章忧虑地问。这段时期,骆秉章被长毛搅得心烦意乱,他时刻担心长沙被破城。

    “巡抚大人,长毛人多。”李翰章说:“不如我们也打开府库,发放刀枪,发放银钱。凡男子五十以下,十五以上者,征召入团营,轮流守城。以长沙居民之多,募个三万五万没有问题,这样全民皆兵,长毛也不能奈我何。”

    骆秉章说:“你这主意虽然好,不过,长沙民众平日也未加训练,临危集中,也只能壮兵丁之胆。关键是这么多人,我们没那么多钱发。”骆秉章说。

    “钱款可以找商贾筹集,我们保卫家园,他浴血奋战,他们应该支持。”李翰章说:“另外,当务之急,是火速派人出城求外援。听说湘潭的邓绍良,有三千镇筸兵。各地团练也有不少可用的精兵。只能仿照过去与白莲教打仗的样子,从团练中练出一支劲旅来。长毛的人会越来越多,巡抚大人还应该上奏朝廷,请求外省援兵。”

    “好,这个马上去办。”骆秉章立即叫了一巡捕出城,也马上写奏折向朝廷求援。

    骆秉章也知道,河西之役失败,清军溃逃,要守长沙,今后与洪杨作战,不能指望清军绿营。现在湘乡、新宁、湘潭等地已经开始建团练,他问:“那些团练堪大用?”

    “湘乡的罗泽南部。”李翰章说:“我听恩师曾公提起过,罗泽南是湘乡出名的理学家,但他也并不是空谈性理,而注重经世致用,他的弟子中,能人不少。他未雨绸缪,在湘乡主办团练,集合了一千多精兵。而且,他由于练勇有功,已被保举候补训导。大人可派人请他带兵来长沙。”

    “罗泽南虽然办团练有经验,但毕竟位卑人微,长沙不是湘乡,不知道他能否在此站住脚。资望尚浅,恐别人不服。”骆秉章说。

    “还有一个人,江忠源,举人出身,听说他也练了五百楚勇,手下十分勇猛,可以用之。”李瀚章说。

    此时,江忠源组建楚勇,到广西参战,并在蓑衣渡之战中击毙冯云山,一战成名,骆秉章对他的大名也有耳闻,说:“他的楚勇虽然勇猛,但是只有五百人,恐怕也难成大势。”

    “确实,罗泽南白身,难以服众。江忠源的楚勇又太少。要泰山压顶,稳住长沙的局势,击退长毛,非一个人不可。”李翰章说。

    “谁有此本事?”骆秉章高兴地问。

    “正是在下恩师,他眼下正在湘乡原籍守制。”

    “曾侍郎?他确实有此大才,他在湘乡?涤生侍郎的什么人亡故了?”

    “恩师在信中跟我说,他的母亲在六月间就已去世,他是由江西主考任上折转回籍奔丧。”

    “这段日子,给长毛闹得六神无主,没想到涤生回籍来了,有他在,守住长沙有望。”骆秉章也早听说过曾国藩的大名,高兴地说。

    李瀚章说:“不过,恩师这个人,最讲礼数,重名声,他正在服丧期间,没有朝廷的圣旨,他恐怕不会出山办事。所以还需要大人作书恳请,上报朝廷,请皇上下诏。”

    “好,我这就拟折子,上报皇上。同时修书一封给曾侍郎,你亲自去湘乡拜会你的恩师吧,说长沙危急,急需他来统筹湖南全省的团练。”骆秉章说。

    李瀚章便马上收拾东西,骑马赶赴湘乡荷叶塘,也就是曾国藩的老家。

    曾国藩此时在湖南有名,但他并没有显赫的家世。他的家族世代都是农民,直到他的祖父曾玉屏,才有所积蓄,成为当地拥有100多亩土地的小地主。

    有了积蓄,曾玉屏送几个儿子读书,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却时运不济,43岁时才考取秀才,耕读传家。

    据说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晚上,曾国藩的曾祖父梦见一条巨蟒盘旋在曾家的宅子上空,飞入室庭,蹲踞良久。

    曾国藩出世,曾国藩的曾祖父认为这新出生的曾孙就是蟒蛇投胎,他联想起唐朝名将郭子仪出生时郭的祖父也梦见大蟒蛇进门,因此认为曾家将来也要出大贵人,便取名国藩。

    在曾国藩祖屋的后面,还有古树一株,为藤所绕,矫若虬龙,垂荫一亩,世所罕见。这条巨藤像一条巨蟒,乡人也称之为蟒蛇藤,藤叶藤枝,十分茂盛,迎风摇曳。

    曾国藩的运气,也一直不错,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都有贵人相助。

    曾国藩的家里望子成龙,从小让他读书,六岁从师入学,到了十四岁应童子试,不过先后考了七次才成为秀才。

    不过,曾国藩考取秀才后,第二年就中举了,湖南乡试第三十六名。

    二十八岁那年,曾国藩开始到京城会试,也一下子考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的科举,进士分三甲,一甲的进士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一般在发榜之后就会进翰林院任职。

    二甲和三甲的进士,则必须通过“朝考”才能进入翰林院。

    三甲进士一般入翰林院的几率不大。

    接榜后,曾国藩知道自己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一度很沮丧,曾想打道回府。

    因为朋友郭嵩焘的苦劝,他才勉强打起精神去参加朝考。

    没想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曾国藩的朝考发挥很出色,列一等第三名,在他的试卷进呈御览后,又特别提为一等第二名,改授庶吉士,入了翰林院庶常馆深造。

    两年之后,庶吉士散馆,曾国藩开始当了七品官,开始了京师为宦的生涯,他的官运还是不错的,1840年得授翰林院检讨,到1849年就升任礼部右侍郎,成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当京官比较顺利,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刻苦自砺,办事干练,廉洁奉公,而更重要的曾国藩得到了当时权倾朝野的穆彰阿扶持。穆彰阿,正是曾国藩1838年参加会试时的主考官,两人有师生之谊。穆彰阿的赏识和关照,使曾国藩的官职从七品升迁到二品大员。

    曾国藩仕途顺利,但当时满清朝廷已经腐化,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内忧外患,他认为当时最大的祸患,并不是外国的兵舰,而是朝野上下因循苟且的政治风气、官吏蠹民。

    道光皇帝死后,咸丰皇帝即位,表面上要励精图治,曾国藩看不惯官场的腐朽和暮气沉沉,大胆地上了一道名为《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的折子,建议咸丰皇帝不要因为斤斤于礼节而忽略大事,不要因为尚文饰而不求实效,不要因专断而使大臣无所措手足。

    咸丰皇帝看了折子后很生气,欲罪之,后因为大臣求情才作罢,还假惺惺地优诏褒奖。

    曾国藩想要一番作为,但是他的要求和建议根本得不到咸丰皇帝的重视,反而使他在朝臣中越来越孤立。

    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此时他所依仗的恩师穆彰阿也被罢黜,京师没有他得以施展抱负的空间,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萌生退志。

    咸丰二年,刚好朝廷令曾国藩到江西主持乡试,曾国藩如释重负,立即离京。在半路上,得知老母故去,他只好按照礼制回家奔丧。

    李瀚章备好了吊唁的物品,以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名义去送花圈,他就赶去湖南湘乡荷叶塘拜会恩师曾国藩。

    曾府,位于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离长沙不远。当时,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还在世,他初为山乡塾师,四十三岁时参加乡试,成为大界曾氏的第一个秀才。

    曾麟书十分重视诗书传家,曾国藩的兄弟们大都读书,曾麟书晚年就教导孙辈读书,检点农事。

    到清朝道光年间,曾国藩中了进士做官,曾氏家族现在已经人丁兴旺,成了湘乡的名门望族,曾府很好找,路上一打听,很快就找到了。

    李瀚章备好了吊唁的物品,送上书信,在客厅里等着。当时曾府最大的房间,是正中的一间大厅,两边对称排着八间厢房。在曾府的院子中间,还建有一座碑亭,碑亭里供奉着一块朱红销金的大字牌,上书“戊戌科进士前礼部右堂曾”。

    看到这块字牌,李瀚章就想起了曾国藩正是戊戌年参加的会试,跟他的父亲李文安是同一年的进士,心里酝酿了一番话。

    不一会,一个曾府的丫鬟扶着一位老者到了曾府的正堂,李瀚章见到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他面带忧伤,坐在雕花的太师椅上,眼睛里布满血丝。

    李瀚章心想,这位老者应该就是曾麟书,他是曾国藩的父亲。

    不一会,披麻戴孝的曾国藩也赶到了。

    “恩师,骆大人命我来府上吊唁,请节哀顺变。”李瀚章上前行礼,送上骆秉章的花圈。

    “无妨,母亲也算是高寿了,无疾而终,也是一种福报。”曾国藩面色平静地说,并没有李瀚章想的那样悲伤,他扶李瀚章起来,说:“你今天来是代表巡抚骆大人,礼数上不用行师生之礼。”

    说完,曾国藩带着李瀚章去吊唁现场。

    现场一阵鞭炮声响起,有人接过了花圈,高声喊道:“湖南巡抚骆秉章遣代表前来吊唁。”

    李瀚章拿出五百两的吊唁礼金,此时一位约莫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走了过来,收了礼金,并且拿出礼薄记上。

    李瀚章看了这中年人一眼,他中等身材,也是披麻戴孝,穿一件青色麻布长袍,腰系了一根麻绳。

    “老九,礼薄上的名字,就写湖南巡抚馈银。”曾国藩吩咐道。

    原来这人就是曾国荃,他在族中正是排行第九,所以曾国藩叫他老九。李瀚章看了曾国荃一眼,他的脸很瘦长,肩膀也很窄,外表看起来也是一文弱书生,他此时虽然面带笑意,但是粗眉下一双细长的眼睛,却射出一股常人难以察觉的锐利、阴冷的光芒。

    李瀚章吊唁完毕,曾国藩知道他来有事,便将他带到了自己的书房。听说李瀚章在长沙病了,曾国藩还关切地询问李瀚章的病情。

    “学生只是染了风寒,在被子里捂了几日,出了一身大汗,现在并无大碍了。”李瀚章回答。

    曾国藩连忙说:“那就好,那就好。”

    两人又寒暄了几句,李瀚章谈起骆秉章想请曾国藩在家乡招募团练,去长沙解围,说:“恩师,骆大人也已经向朝廷请旨,估计圣旨很快就会到湖南。”

    “大哥,这是我们兄弟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呀。古人云,‘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我们兄弟一身抱负和本事,焉能久困乡下荒废光阴?”这时,书房外面走进一人,高声接话道。

    接话的人,正是曾国荃,他十七岁进京,原来在曾国藩的家里住了三年,刻苦读书求功名,但却屡考屡败,一直到二十七岁才中秀才,此时正想通过平乱建功立业。

    (本章完)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崛起从挽明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崛起从挽明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崛起从挽明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崛起从挽明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