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获封梁王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崛起从挽明开始第102章 获封梁王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    袁嘉升此时能调动不少禁军,是政变的重要力量之一。他趁着武则天责问太子李显后其他禁军将领的时间,仔细分析了一下现场禁军的派别和力量,最终改变了原先的立场。

    张柬之被任命为宰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许多亲信塞进了武周的禁卫军中。杨元琰是由外吏内调,敬晖是由右台中丞调职,桓彦范则由司刑少卿调任,这三人听张柬之的话,支持太子李显。

    相王李旦任左卫大将军,这是南衙的最高将领,他带领南衙卫兵控制了来上朝的朝臣,稳定京城的局面。李隆基带来了禁军的虎豹营,这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禁军。

    此时,武则天也还有不少禁军支持,左羽林卫大将军、建安王武攸宜明显是倒向了武则天。

    武三思一死,太子李显不敢站出来了,李旦和太平公主也不敢造次,袁嘉升承担了武三思的角色,他不太可能任由张柬之等人胡来了,因为这必然导致天下大乱。

    袁嘉升觉得武则天退位的时候还未到,便站在了武则天的身后,支持武则天稳定天下。

    当张柬之“天人之望”的话音刚落,袁嘉升就站出来,说:“张相,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什么天人之望,天人之望就是除掉奸诈的张易之兄弟,保证陛下的安危,现在我们齐心协力,已经办到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劳苦功高!”

    袁嘉升说在场的每一个人劳苦功高,等于解了所有人的心头之虑,给了女皇武则天很大的回旋余地,避免局势失控。

    在场的禁军都伸长脖子,等待女皇的表态。

    武则天是政变老手,现在张氏兄弟已经死了,无法挽回,她当然听得懂袁嘉升的言外之意,当即点点头,说:“诸位劳苦功高,朕会酌情加以封赏。”

    在场的禁军们听了女皇的话,这才松了一口气,收起来武器,等待风向的变化。

    这一下张柬之心慌了,他没料到袁嘉升跳出来阻止武则天退位,道:“狄将军,归政李唐,乃是狄公遗愿……”

    “够了,张相!”袁嘉升道:“归政李唐是家父遗愿,但这也是皇上的愿望啊,所以皇上才会立李氏太子。太子迟早继位,他自己都不急,你何必如此着急?”

    这时,太子李显明显感觉到政变的风向变了,马上又痛哭流涕,泪流满面,说:“本宫是不急的,也不愿急,今日来宫中,也是被人所逼,还请母后恕罪!”

    “好啦,显儿,你好歹也是太子,别总是哭哭啼啼,这成何体统?你带人进宫来诛杀奸佞张氏兄弟,出于担心朕的安危,何罪之有?”武则天说。

    袁嘉升听了武则天的这些话,顿觉她不愧是政治老手,她这么快就接受了张氏兄弟被杀的事实。

    武则天这一番话,入情入理,彻底让张柬之等大臣的顺势逼宫的计划失败。

    不仅李显没有了继位的意思,就连太平公主、李旦,以及门外的禁军都不支持张柬之了。如果张柬之等人这时再坚持武皇退位,那么就是谋逆了,自作孽不可活!

    张柬之虽然已年过八十,但他的脑子也没糊涂,知道大势已去,此时大家都有台阶下。此时他们已经诛杀张氏兄弟,女皇看样子也心力憔悴,估计熬不过一两年,不必急于一时,便也识趣地闭嘴了,望向袁嘉升。

    袁嘉升趁机请求武则天裁撤控鹤府,说:“奸佞张氏兄弟已死,现在皇上裁撤控鹤府,收拾世道人心,为时不晚!”

    “准奏!”武则天夸赞袁嘉升,说:“狄国老后继有人,朕确实没看走眼,重赏。”

    这时,建安王武攸宜等武家人不干了,出来控诉武三思父子被李重俊所杀。

    武则天随即话锋一转,问李显:“太子,梁王武三思父子所犯何罪?为何被杀?”

    李显跪在地上,道:“这个,孩儿确不知情。”

    武则天本来就在病中,经过此番折腾已很疲惫,但她不糊涂,武三思和张氏兄弟死后,她必须要扶持一大势力来制约太子李显和朝臣的势力,否则她往后的日子会很凄凉,放眼整个寝宫,只有袁嘉升最可靠,而且要想跟张柬之等人斗,武家子弟都不堪重用,只有袁嘉升有这才能。

    武则天强撑着最后的力气,宣布:“梁王父子既然都已被杀,无人继承爵位,朕赐狄爱卿姓武,封梁王。你的断案使兼着,务必查清楚是谁害了梁王,杀人偿命,严惩凶手!”

    “封梁王?这下子真成武三思了。”袁嘉升心想,他没多想,只有谢恩。

    张柬之等朝臣听到这消息,如闻惊天霹雳,想不到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此次政变最大的获益者最后是袁嘉升!

    不过,狄光嗣毕竟是狄仁杰的儿子,狄仁杰也支持李唐太子,武则天如此重用袁嘉升,太子李显觉得合情合理。

    此时的袁嘉升文武双全,一身正气,没有人反对武则天封袁嘉升为梁王。

    太平公主也乐于看到袁嘉升被封为梁王,反正她睡的是梁王,谁当梁王,那倒是无所谓。

    于是,太平公主也跟着太子李显还有朝臣三呼:“皇上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对袁嘉升的印象也不错,也跟着喊:“皇上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好了,朕累了,你们都退下吧!以后武家之弟有事,还是找梁王商议。控鹤府由太平公主去裁撤。”武则天有点发烧了,说完这句话,又躺下休息了。太子李显和袁嘉升等人将上官婉儿留下照顾武则天,其他人退出了迎仙宫。

    太平公主带人查封了控鹤府,将其中看得上的美男子都留着自己用了。

    就这样,这场神龙政变,让袁嘉升在唐朝开始当梁王,成了武家子弟的主心骨,他马上和太子李显、还有武攸宜等带人去处理李重俊杀死武三思父子的事。

    刚走出迎仙宫,李显就恳求袁嘉升道:“梁王,皇上把平叛查案的事交给了你,但俊儿,不,逆子重俊,毕竟是我的儿子,能否保他一命?”

    袁嘉升问:“太子打算如何处理?武家的人可都等着讨一个公道呢,包括皇上。”

    李显也知道此事的轻重,道:“梁王放心,我一定给武家满意的交代。”

    这时,张柬之等朝臣也对袁嘉升说:“梁王,太子与此事无关,不如给他一个自证清白的机会。”

    袁嘉升想了一下,武则天的时日不多了,李重俊毕竟是李显的儿子,自己怎么处理都不好,不如交由他处置,说:“既然太子开口,张相求情,那么平叛的事就交给太子了,不过事情原委要查一个水落石出!皇上那边,还需要禀报。”

    “梁王放心,这个自然。”太子李显道:“此事本宫必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就在此时,禁军来报,说:“李重俊率原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和右羽林军将军李思冲等三百余人,到了玄武门。”

    原来,李重俊等人把武三思与武崇训杀死于其府地后,又杀了武三思的其他儿子,亲自率兵到了肃章门,斩关而入,驰赴玄武门楼。

    太子李显立即带张柬之等人驰赴玄武门楼,阻挡他们。

    李重俊和李多诈等领兵至,欲突玄武门楼,武悠宜守人拒挡,不让他们进门。

    太子李显赶到后,依槛呼叫李重俊:“逆子,你何故作逆?梁王何罪之有?”

    年轻的李重俊面色出奇平静,两道卧蚕眉,一双褐色的大眼睛,鹰钩鼻子,一开口显得咄咄逼人,道:“父王,武三思狼子野心,我们必诛之,李唐的江山才能安稳,你才能当一个明君!父王,孩儿这么做都是为了你!”

    袁嘉升看了一眼这个李重俊,他中等身材,有胡人血统,为什么他说武三思必须死?是出于对局势的分析,还是他就是穿越者?

    袁嘉升正思考着,此时的太子李显怒了,破口大骂李重俊,“逆子,你住嘴!还不下马投降,你投降的话,我去向母后求情,可以给你留一个全尸!”

    说完,太子李显一挥手,城头的弓箭手马上就位,拉满了弓,成千上万的箭头对准李重俊的三百人,局势危急。

    “父皇,你听我解释啊!!”李重俊见李显并不同意他的看法,有点心慌,说。

    李多祚上前问:“太子不让我们进宫,这下子怎么办?”

    李重俊还没回答,太子李显在城楼上,又开始喊话,这次是对着李多祚的部下,说:“你们都是我大周的将士,为何跟着逆子作乱?若能归顺,斩多祚等逆贼,皇上必与你们富贵”。

    此时,李隆基也带人赶到了,站在城楼上,对着李重俊后面的千骑军说:“你们都被奸人蒙蔽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太子刚才都说了,与汝富贵,还等什么?”

    这三百人中,大多是被李重俊的矫诏所骗,见太子李显都不认账,心里知道受骗。听了李隆基的话,千骑王欢喜立即倒戈,带领身边的数十骑斩杀了李多祚及李承况,反水了。

    “放箭!”太子李显下令。

    “我们走!”李重俊发现形势不对,立即率部属百余人从肃章门往终南山方向一路逃奔。

    “给我追!!”太子李显立即下令。

    “末将遵命!”长上果毅赵思慎率轻骑追杀李重俊等人。

    袁嘉升也派武攸宜率一支千人的禁军追赶李重俊等人,并吩咐:“李重俊一定要抓活的!”

    处理完李重俊反叛的事,袁嘉升马上带人去安定洛阳城,杀了张氏兄弟,还要稳住都城,这十分有必要。

    此时,张氏兄弟张易之、张昌宗、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人,全部被杀了,张柬之和相王李旦下令,将他们的首级挂在天津桥的南边,枭首示众。

    这张氏兄弟等恃宠而骄,生前作恶多端,他们死后,洛阳万民欢欣雀跃,将他们的尸体一块块地割下来拿去喂狗,大骂他们罪有应得。

    天大亮之后,李旦也以防范突然事变为由,亲自带着袁恕己等人统率南牙府的兵马,将张氏兄弟的余党韦承庆、房融及司礼卿崔神庆等数十人逮捕下狱了。

    武周朝中还有一些朝臣,并不是张易之的同党,比如当时的宰相之一杨再思,这人专以谄媚取容为乐,以前拍过张昌宗不少马屁。

    比如张昌宗长得帅,朝臣都夸“六郎面似莲花”,杨再思更恶心,当着张昌宗的面说群臣:“你们都错了,怎么能说六郎长得像莲花呢?应当说,莲花长得像六郎。”

    有一次,“奸赃狼藉”的张昌宗遭到弹劾,朝中正直的官员都到武则天面前告状,力主免去他的官职,张昌宗大言不惭:“我是有功于国的,不应免官。”

    武则天问朝臣们张昌宗有啥功,杨再思跑出来说:“张氏兄弟炼丹制药,陛下吃了身体康健,这是最大的功劳啊!”

    武则天大喜,正合心意,下诏将张昌宗释放,重赏了他。

    相王李旦早就看不惯杨再思,也要将他抓捕归案,扣上张氏逆党的帽子。

    袁嘉升觉得李旦的表现有一些异常,打击面太广了,便阻止了他,说:“现在神都人心惶惶,不宜涉及冤狱,否则人人自危。”

    相王李旦看了一眼袁嘉升,坚持说:“张氏兄弟倒台了,我们正好趁此机会重整朝纲。杨再思此人只会阿谀奉承,小人一个,梁王你何必保他?”

    袁嘉升道:“杨再思这人确实溜须拍马,但也有才华,再怎么不济,也是皇上钦点的宰相。皇上还在,若此时动他,又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是张氏兄弟的同党,难免会让天下人觉得相王你想借机党同伐异,乘势上位,这不好。”

    “本王绝对没有乘势上位的意思,梁王说不抓,那就暂且饶过杨再思。”李旦道。

    袁嘉升本来见李旦表现过于积极,还文武双全,怀疑李旦是穿越者,但跟李旦深入接触,几个交锋下来,却并没什么证据,最好只好作罢。他最终确认,作为李隆基他爹,是龙子无虎父啊,所以说李隆基那么优秀,李旦是功不可没!

    稳定京城之后,袁嘉升心想,应该按照历史的发展,要进宫去见武则天,顺便会一下上官婉儿,毕竟她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美人,在年老的武则天身边,应该成为自己的人,这样才能控制朝中局势。

    (本章完)

    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崛起从挽明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崛起从挽明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崛起从挽明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崛起从挽明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