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沈利梁仪



阅读库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耳食录译著157 沈利梁仪
(阅读库www.yuedsk.com)(阅读库 www.yuedsk.com)湖州的沈利,本来是做毛笔买卖的。后来得到制笔的方子,就不再贩卖毛笔。他所制的毛笔好用并且能用几十年。他曾经说“制笔最难的是选豪。”凡是兔鼠皮毛等原料,见到后总要仔细辨别,特地从其中选出一、二根最好的,剩下的全都不用。按他的说法是:“豪毛年头短了容易折损。凡是我所选的豪,都是经过十年以上雪霜锻炼的,柔韧精劲。故而长期用不坏。”一年下来所积蓄的豪毛,刚刚才够作一枝笔。其清洗、梳毛、束毛的方法,也与别的笔匠不同,可惜没有传下来。沈利后来也不知所终。

    与他同时的有一个叫梁仪的,以制砚而闻名。梁仪是镇江人,有人说这不是他的真实姓名而姓名大概已经没人知道了。擅长制砚,对选择石料十分严格,像沈利选笔豪一样,即使是产于端州的石材稍有瑕疵的,总是丢弃不雕琢,大多需要好几年才能制成一砚。有一天在某氏的花园游玩,止步在花坛旁,指着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能制砚。”某氏便将石头交给了他。三年没有制成,后来却一天就做成了,取名为“井田砚”。砚台水池中刻着一头牛,墨堂中有“井”字文,隐隐凸起如线。他将砚台还给某氏,某氏反复看过后笑道:“奇倒是奇了。但是墨堂中这样田间小路纵横交错,要牵牛下田哪!”梁仪让他拿水来试试,放进水后则井字消失墨堂平滑,牛也在水池中栩栩如生,倒掉水又恢复如初,这才为其鬼斧神工大感惊讶。梁仪说:“我是根据材料的特质而雕琢的。不是材质本身有这个特点就不会有井字纹了。之前我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所以才这么久没制成。”

    我心下感叹,技能精湛像这两人的,就是所谓“技进乎道” 吗(译者注:技进乎道,出自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意思是: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前进便接触到了“道”,即天地规律。)?李介夫讲述这二人的事迹并大加赞赏,我将他们合为一传记载。让人感慨呀!选材必精,用材必当,仅仅限于笔、砚制作吗?

    【原文】

    湖州沈利,故笔贾也。后得秘制,遂不复贾,所制笔适用而寿可数十年。尝曰“选豪极难。”兔鼠诸物,望辄辨之,径拔其尤者一二豪,余悉弃去。曰:“豪稚故易损。凡吾所选豪,皆雪霜锻炼已经十年者,柔韧精劲。故卒不败。”累岁积豪,始足制一笔。其洗伐束缚之法,亦与他工异。惜不传矣。沈后不知所终。

    同时有梁仪者,以制砚闻。梁仪者镇江人,或曰姓名盖逸矣。善制砚,严于选石,若沈利之选豪,虽端石略不佳者,辄置弗琢,率数岁乃成一砚。他日游某氏园,止花砌旁,指一石曰:“是可为砚。”某氏取付之。三年不成,一旦成之,命曰:“井田砚。”砚池中刻牛一头,墨堂为“井”字文,隐起如线。以归某氏,某氏睨之笑曰:“奇则奇矣。然分畦画轸,将牵牛而蹊田耶!”梁使试以水,则井字没与石平,牛亦转动如生,水干则复,始讶其神。梁曰:“吾因其材而琢之。不然则废井矣。向窃不得其制,是以久而弗成也。”

    窃叹精能如二子,所谓技进乎道者欤?李介夫述而称之,余为之合传。嗟乎!选之必精,用之必当,独笔砚乎哉?阅读库 www.yuedsk.comyuedsk www.yuedsk.co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耳食录译著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耳食录译著》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耳食录译著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耳食录译著》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